1樓:閆寧義碧
1、慾望的本質(什麼是慾望)
慾望的定義要揭示慾望的本質。或者說,慾望的本質要依靠慾望的定義來揭示。
慾望的對立面是厭惡,兩者之間的過渡帶是清心寡慾。
慾望——清心寡慾——厭惡
揭示慾望的本質,必須分析慾望的特性:
①自然屬性:與人的生理過程密切相關。
與自然屬性相關的最常見的慾望種類是食慾和性慾。
②社會屬性:a.受到他人言行的誘導。
吉拉爾認為,我們的慾望是「模仿性的」。b.受到社會規範的制約,包括道德和法律的制約。
c.慾望一詞含有貶義性,沒有人說:「我的(他的)慾望是為人民服務」。
相關的近義詞是願望、渴望、期望、理想等等。
與社會屬性相關的最常見的慾望種類是模仿欲(羨慕他人)、表現欲(顯示自己)和支配欲(控制他人)。
③精神屬性:它不是客觀需要,而是主觀欲求(心理傾向),這是慾望的本質屬性。
與精神屬性相關的最常見的慾望種類是求知慾和超越欲(罕見「創新欲」的提法)。
在分析慾望特性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揭示慾望的本質,給慾望下一個簡潔的定義:
慾望是在生理過程、社會風尚和文化積澱基礎上形成的人們欲求某種事物的心理願望。
2、慾望的根源(為何會有慾望)
慾望的特性反映出慾望的根源:
①生理根源。食慾和性慾是人的生理過程的心理反映。
②社會根源。模仿欲、表現欲和支配欲是人對社會環境的心理反映。
③精神根源。求知慾、超越欲是人對文化積澱的心理反映。
3、慾望的調控(如何對待慾望)
在心理結構中,慾望以情感為主,滲透認識(理智)和意志;因此慾望可以通過理智和意志加以調控。
慾壑難填,煩惱無限。為了調控慾望,人們提出四種主張。
一是縱慾論,認為人生苦短,應該抓緊時間盡情享樂,放縱地去滿足各種慾望。但個人的無度縱慾勢必會損害他人利益,況且,慾望是無限再生的,越縱越多越無法全都滿足,其結果是以縱慾始以痛苦終,既害自己又害他人,縱慾之路行不通。
二是禁慾論,基本思路是既然慾望是痛苦之源,為了消除痛苦不如壓抑或者乾脆消除慾望。道家要求清心寡慾,佛家更進一步要用大雄之力滅欲度苦。道家佛家以及其他禁慾思想看上去很美,實際上很難做到,禁慾滅欲一途也走不通。
三是節慾論。欲不能縱也不可滅,那麼最可行的是合理節制。合理節制的「理」首先是禮法,即社會的法律、制度、政策、法規、風俗、習慣等社會規範;其次是道德觀念,即每個人的道德力和意志力,這是防止慾望出軌犯禁的精神柵欄。
四是超越論。社會禮法和道德觀念對於慾望的調整必不可少,但都具有異己的強制性,讓主體不同程度地感到痛苦和無奈。為了讓主體消除痛苦和無奈從而進入自由自覺的境界,人們找出了對待慾望的第四條途徑,即在精神層面上的悟解即超越。
參見:胡山林.遊蕩在精神嚮往的地平線上[n].社會科學報,2012.10.18
2樓:韶關東華禪寺
如果我們
的慾望真的能滿足,不妨大膽地去滿足它一次,問題是慾望根本就沒有止境!你今天滿足了它,明天它會有更高的需求;今天有了一百萬,明天還想一千萬;今天做成了一件事,明天又想第二件、第三件……
既然貪心永遠都滿足不了,不如干脆不給它機會!因為一個學佛的人,修的就是生生世世的習氣。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的心態是根本,眼、耳、鼻、舌、身只是工具而已。
雖然外面有財、色、名、利來**我們的身心,但是如果我們能把握住根本,就不會被境轉。——萬行大和尚《降伏其心》
有的人與家人、同事無法交流,不能融洽地相處,每天只能把心撲在工作上,一不工作,他的心就沒有著落,覺得空虛、迷惘。所以要麼就整天工作,要麼就走入另一個極端,整天吃喝。——萬行大和尚《心燈》
但是,當今這個時代卻形成了一股以追求金錢、物質、名利為導向的大潮,這股大潮席捲全球,人們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不擇手段。甚至因為物慾的極度膨脹,以科技進步、現代文明的名義,對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進行了毀滅性的掠奪,導致了種種自然災難的頻發,毀掉了自己美麗的家園,毀掉了多少人幸福的人生!如果仍不覺醒,必將毀掉整個星球,毀掉眾生的生命!
種種災難慘不忍睹,這樣的社會現狀更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長嘆,憂心忡忡!為何人類會墮落到這種幾近瘋狂的地步呢?究其根本,就是因為失去了德的教化,導致我們的社會道德沒落,精神缺失,人們心靈空虛,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又失去了古人的那種對天地敬畏、謙恭與感恩之情,和對眾生的仁慈厚愛之心,人生沒有正確的目標與方向,只有拼命地追求外在的東西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所以道德教育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個人只有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使命感,才會活得充實安然,利人利己,活出生命的價值與光彩,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做人的態度決定了我們的未來,做事的方式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而做人做事的前提都是以德為本,世出世法的成功與成就,都是勤勞、厚德與無私者的專利。
唯有仁愛厚德無我的人才能成為道的載體、道的通道,把道的力量傳遞給任何需要的人,才能成為眾生心靈的導師與指路明燈,引領眾生走向幸福與解脫的康莊大道。——萬行大和尚《德行天下》
外在的環境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內在的環境,我們的內心世界才是最根本的問題,一切問題都是從我們的內心世界產生的,如果內心世界沒有問題,外在環境也不會有問題。即便有時候外在環境出了問題,只要我們不把它裝進心裡,我們的心不與它對應,外在的問題也會自然消失,正如六祖所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而是仁者的心在動」。——萬行大和尚《德行天下》
「放下」並不是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而是放下你對事物那顆貪戀執著的心,以一顆無私無慾的清淨心來修行,來工作,來做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人民的事情。——萬行大和尚《微言大義》
3樓:金湖三河兄弟
人的慾望有時還是相互制約的,人有享有比他人更優的物質的同時還怕孤獨還好尋溫暖還願意與最多近的好朋友差不多地活。
4樓:匿名使用者
正確對待,堵不如分 ,合理的刺激,良好的身心 ,人際交往,參與社會 ,自我暗示。
如何正確對待民風民俗應該如何正確對待民風民俗
民風民俗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應當重視。保持合發揚優良的民風民俗,有利於家庭美滿,社會和諧。促進社會進步。採用科學的觀點,辨析其科學性與正確性,好的加以發揚,迷信的部分加以揚棄。以上觀點,僅供參考。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重要內容。尊重少數...
如何正確對待歷史,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工作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鑑,更好前進。這種 接續奮鬥 的歷史觀首先表明,歷史任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代代人接續奮鬥的歷程,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繼承前人的事業繼續前進,因此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歷史責任 這種 接續奮鬥 的歷史觀還表明,接續奮鬥 的歷程是一個在自覺總結...
如何正確對待歷史人物,如何正確對待歷史?
我歷來主張以一種大歷史觀來對待歷史,這包括很多方面,就不細說了,這裡說下我對它定義的核心三點。第一,不可偏頗,要多方查證,不可偏聽偏信,因為歷史基本都是勝利者寫的,為尊者諱的觀念很容易使真相被淹沒。第二,無論歷史真相是什麼樣的,我們都要尊重。個人喜好是個人喜好,但是不可用個人喜好來造謠抹殺和篡改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