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翻譯詠蟬這首詩的來,蟬 虞世南 翻譯

2021-03-19 05:08:00 字數 3424 閱讀 5834

1樓:匿名使用者

詠 詠歎 讚美

藉 憑藉

垂縷飲清露:

垂縷:古代將帽帶結在下巴下面,使帽固定。打結後 剩餘下垂的部分稱縷。垂縷,比喻蟬頭上的觸鬚

這一句寫蟬垂著觸鬚,有如冠冕下垂著纓帶的彬彬君子,恬淡寡欲,「飲清露」以自足;

2樓:匿名使用者

詠:讚美

籍:依靠、依賴

垂縷飲清露: 這句詩寫蟬的形狀與食性。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作者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

駱賓王詠蟬翻譯

3樓:伯牙與鍾子期

你棲息在樹的高枝上,餐風飲露,本來就難以飽腹,何必哀婉地發出恨版怨之聲?權這一切其實都是徒勞的。由於徹夜鳴叫,到五更時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樹依然如故,毫無表情。

我官職卑微,像桃木偶那樣四處棲於高樹之蟬吸風引露,飢而難飽,日夜哀鳴,然而碧樹無情,仍然清翠依舊;詩人身為小宦,四處漂泊,想來故園一定已經荒蕪了,鄉思難熬,可是蟬卻無情,依然鳴叫不停。

蟬聲的斷疏與樹葉的清翠、作者的思鄉與蟬的鳴叫本無關聯,但在詩人筆下,蟬與樹都被賦予了情感,詠物與抒情密切地結合了起來,而且「錯綜細膩」,寓意更深:詩中的「蟬」難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嗎?

漂泊,而故鄉的田園卻已荒蕪。煩請你用鳴叫之聲給我敲響警鐘,我的家境同樣貧寒而又悽清

駱賓王的《詠蟬 》翻譯

4樓:匿名使用者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賞析 駱賓王(約626—684):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任臨海丞,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作《討武瞾檄》,兵敗後下落不明。有《駱賓王文集》。

《在獄詠蟬》是駱賓王陷身囹圄之作。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屈居下僚十八年,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入獄。

其罪因,一說是上疏論事觸忤了武則天,一說是「坐贓」。這兩種說法,後者無甚根據。前者也覺偏頗。

從詩的尾聯「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來看,顯然是受了他人誣陷。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幾句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

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被抨擊者當然要以「貪贓」、「觸忤武后」將他收繫了。也正因為如此,駱賓王才在獄中寫下這首詩。

詩題又作《詠蟬》。同前人詠蟬之作,如陸雲的《寒蟬賦》、曹植的《蟬賦》、曹大家的《蟬賦》、虞世南的《詠蟬》詩彷彿,駱賓王的這首五律旨在以蟬之餐風飲露表示自身的高潔,求得世人的同情。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首聯承題而來,正切主旨。「西陸」,秋天。《隋書·天文志》釋「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

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

行以成陰陽寒暑之節。」「南冠」,又稱獬豸冠.本指楚冠,此處作囚犯解,用楚國鍾儀被囚的典故。《左傳·成公九年》記,晉景公到軍府檢查,看見有一個**模樣的人被囚繫著。

成公便問:「那個被捆著的戴著楚冠的人是誰?」有司回答說:

「是鄭國獻來的楚國囚犯鍾儀。後世遂稱縶囚為「南冠」。此處的南冠是作者自指。

「南冠」後的「客」字不作通常的「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稱坐牢為「客」,可見冤憤殊深。首聯兩句十字用工整的對仗描繪了這樣一副圖景:深秋裡,寒蟬發出了陣陣悽楚的叫聲,這聲音打動了囚縶在牢的駱賓王的心絃,引起了他深深的思慮。

此聯中,應特別注意「思深」二字,它是作者的苦心所在,是全詩之「源」。詩的名句諸事如「玄鬢」、「白頭」、「露重」、「風多」及種種聯想,皆由此遣發派生。

由於作者在首聯中即以南冠自切痛處,又以「思深」二字為詩旨的表達作了鋪墊,故頷聯即被順勢推出:「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玄鬢」,黑色鬢髮,這裡指蟬的雙翼。

「白頭吟」,漢魏樂府名篇,寫一女子被負心漢始愛終棄的悲鬱心情,表達了她對專一愛情的追求。據說此詩為西漢卓文君作。卓文君慕司馬相如之才,私奔並與司馬相如結成伉儷。

但司馬相如愛情不專,入京後,要娶茂陵一女為妾。文君聞知,作《白頭吟》以自傷。相如見詩悔悟,不再納妾。

賓王此句的寫作,其意有表裡二層。表層的意思是說,蟬掮動著烏黑的雙翼來對著滿頭白髮的作者悲吟,使他無法忍受。裡層的含意則更為深刻,作者意在通過香草美人的傳統文學手法,抒發自己失去朝廷寵信,受貶遭困的怨憤。

作者「蟬」人對舉,「玄」「白」並用,睹蟬翼而起悲,聞蟬鳴而不堪,是因為他也有過鬢髮玄黑的豆蔻年華。早在公元669年,他就躋入仕途,以圖報效:「投筆懷班業,臨戎想顧勳」。

還應雪漢恥,持此報明君(《宿溫城望軍營》)。為逞壯志,他文官任過府屬、奉禮郎、東臺詳正學士,武官任過四川,燕北掌書記,然奔波三十載,卻始終沉淪下僚,剛升為侍御史,便**入獄。報國之想,終成泡影,何堪忍受。

若說首聯見景生情,託物起興,頷聯蟬人並舉,敘中生議,那麼頸聯的重心則轉在感慨議論的抒發上。「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說蟬因露重而難以前飛,因風大而鳴聲不能遠傳。這既是描寫深秋寒蟬的艱難處境,也是對自身遭遇的慨嘆。

作者在詩前的序中寫道:「僕失路艱虞,遭時徽墨。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意即是時代的「徽墨」(繩索之意)將其**,使他不能馳騁壯志。

序文還說他「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看到螳螂抱緊螳斧,欲撲捉被食之蟲,立即想到自己仍處在深深的危機中。朝廷內外奸邪勢力的濃露重霜不但凍僵了他的翅膀,鎖住了他的聲音,而且會將他的生命推向「末日」。序文的這些話說明了頸聯雖宇宇寫蟬,然意不在蟬。

這兩句詩,寫得蟬人相融,抒情忘蟬,達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蟬 虞世南 翻譯

5樓:獨孤踏雪

蟬垂下像帽帶一樣的觸角吮吸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聲遠傳的原因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言外之意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揚。

這是一首詠蟬的詩句,謳歌了蟬的高潔品格。但也是託物言志。

古詩《蟬》的翻譯

6樓:匿名使用者

唐 虞世南●蟬 垂緌(ruí)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jiè)秋風。 這首託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

「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彷彿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

蟬這首詩運用什麼表達手法,什麼作用?

託物寓意 託物言志 生動形象地表現了 蟬 的形態 習性 鳴響,自然引出立身尊貴而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的道理,表達了作者對高尚品格的讚美之情。蟬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孤芳自賞 淡泊名利 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鬱郁不得志的感情。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

唐朝詠蟬詩可以從哪些較新的角度寫啊

歲有其物,物有其容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1 一千多年前的文學理論家劉勰為我們道出了文學創作的起點問題,也就是說文以情生,情因物感,即感物 生情 成文的這樣一個基本創作規律。一花一木 一蟲一禽都是詩文創作的自然觸發物,再加上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個人遭遇,一篇詠物詩賦就這樣誕生了...

蟬是通過什麼來發聲的,蟬是怎麼發聲的

錯,他應該是這個動物,應該是有傳播能力,不應該是用小提琴吧?蟬是怎麼發聲的 會鳴的蟬是雄bai蟬,它的發音du器就在腹基部,zhi像蒙上了一層鼓膜 的大dao鼓,鼓膜受到振回動而發出聲音,答由於鳴肌每秒能伸縮約1萬次,蓋板和鼓膜之間是空的,能起共鳴的作用,所以其鳴聲特別響亮。並且能輪流利用各種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