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子書墨軒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與道教廣為傳播,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隋朝,儒家學者提出「三教合歸儒」,即「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理論。。。。。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坲、崇儒
2樓:失落主旋律
三教合一 晉朝南北
朝的時候就有這種思想了,唐朝的三教並行就是其中的一個階段。後來宋明清就很盛行了,現在中國如果有宗教的話應該算是佛道儒的融合體,佛中有道,道中有儒,儒中有佛。西遊記中佛道就有融合,孫悟空出身道門,後入佛門。
孫悟空可以說是道名,孫行者是佛名。
3樓:匿名使用者
三教不是正
一、全真、天文三教麼?
4樓:匿名使用者
三教合一是指道教佛教儒教三個教合併為一個儒教
《西遊記》代表著吳承恩的三教觀,集中體現著他的「三教合一」「三教並行」思想,對嗎?
5樓:宮衾
《西遊記》代表著吳承恩的三教觀,集中體現著他的「三教合一」「三教並行」思想。《西遊記》裡更準確地來說,或者說更客觀地來說,它是把佛、道、儒三者都融為一體,然後要闡釋在佛、道、儒之外的某種觀念。
這種「三教合一」,又從「三教合一」裡派生出某種新的觀念、新的追求應該說是《西遊記》很重要的一種思想特徵。比如說孫悟空的第一位**就是菩提祖師。菩提祖師他居住在西牛賀州的神仙洞府,那是道家氣象,但是他的道號卻是菩提,叫菩提祖師。
所以這就是佛教和道教的一個組合體。不僅他本身是佛道的組合體,他給美猴王起名字的時候,也是一種組合體,也相容了佛和道兩種宗教。他讓美猴王姓「孫」,「孫」當然**於猢猻的猻了,但猢猻不姓猢,咱們且不論,這裡涉及很多其他的題外話了。
讓猢猻姓「孫」,他說:「孫是子系,一個子,一個系,叫孫,繁體字,一個子,一個系,這就是孫。子者,兒男也;子者,是男性,孫悟空是男性。
系者,嬰細也,像嬰兒一樣。所以正合嬰兒之本論。」
這種以嬰兒作為一種本論,講赤子之心,這是道教的思想。而「悟空」,悟出四大皆空,這明明就是佛教的說頭。所以孫悟空的名字也是相容佛道的。
擴充套件資料:
吳承恩與明代前後七子同時代,其文藝思想與他們相近, 吳承恩的詩作浪漫主義氣息又特濃, 吳承恩的見識非凡,不僅看到當時的文壇之弊,而且能跳出復古主義的圈子,獨樹一幟。 在詩文創作中, 便超越了前後七子,而獨步文壇。
吳承恩的詩文 「率自胸臆」「師心匠意」 ,據現存240餘首詩歌詞曲﹑障詞及頌讚來看,除一些障詞﹑頌讚屬於應酬外,大多極富有歷史﹑文學藝術價值。《二郎搜山圖歌》 是他精心構思的上品,雖是題畫詩,卻假借二郎神搜山捉妖的神話故事,揭露了當時「五鬼」「四凶」 橫行的黑暗現實 。
這與 《西遊記》 讚揚孫悟空 「大鬧天宮」 的英雄主義精神與氣概特別相似。這與宗臣的 《報劉一丈書》 對當時官場汙濁與官吏腐敗的揭露何其相似,作者對現實的觀察何等敏銳細緻。
6樓:雲總
體現了吳承恩「三教合一,三教並流」的思想主張。
本書雖然以唐僧西去取經為主線,以儒釋道三教的矛盾鬥爭為論述基調,但作者始終是以利益的筆觸去評價這場三界「戰爭」,他既沒有弘揚佛法,也沒有排斥儒道,而是取「利益」之交集,達三教之共存。
吳承恩的這種「三教觀」,雖是代表當時士林階級或知識分子一般議論,但帶有明顯的「個人主義」與鼓吹痕跡。
在**中,大唐王朝就是弘揚「三教合一」主義的推崇典範,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三教合一」主義的狂熱信徒,而唐僧本人被寫成了推動儒釋道三教交流與融合的偉大使者,他本身是一個佛教徒代表,受唐王之命西去取經,從東土出發,歷經艱難險阻,終於到達了印度。
而這場取經之旅名義上是所謂的「取經」,實則是平衡三教的利益,調和三教的思想矛盾,達到一種「通融」的狀態。
7樓:匿名使用者
本書雖然以唐僧西去取經為主線,以儒釋道三教的矛盾鬥爭為論述基調,但作者始終是以「利益」的筆觸去評價這場三界「戰爭」,他既沒有弘揚佛法,也沒有排斥儒道,而是取「利益」之交集,達三教之共存。體現了吳承恩「三教合一,三教並流」的思想主張。
8樓:匿名使用者
不對從所著西遊記中亂改太白金星形象以及將觀音規劃為佛教以及故事妖怪中多為修道者,無疑著書者偏向佛教,大鬧天空中更是以佛教至上表現淋漓盡致,玉皇大帝修道者竟然向著屬於佛教如來求助?悟空本為道教為什麼向著屬於佛教前身金蟬子唐僧拜師,這是佛教優越性,自唐朝玄奘引來佛教,古皇朝興佛教,自古伊始起初國教多為道教,無論怎麼洗吳承恩雖說寫作名作,但怎麼也洗不清對道教的惡意對佛教的膜拜
儒釋道三教並行什麼意思
9樓:藍豚之心
儒釋道,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其實大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所謂的儒釋道三教並行,說的就是儒家,佛教,道教,三教共存,且齊頭並進。
10樓:夢如雪煙
儒釋道三教同出一源,並不相悖
11樓:少少難修
就是儒教、道教、佛教在這個世界上都存在盛行
12樓:陽光的
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個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場的三教融合、佛教立場的三教融合和道家立場的三教融合三種型別。對於此種現象,學者多以三教合一統而論之。然學者極其曖昧,對佛教融合儒道的三教合一多讚美讚歎或避而不談、對儒道融合佛教的三教合一多鄙視不屑、甚至認為儒道好的思想也幾乎皆從佛教而來。
然而,從三教並立到三教合一,則有一個過程。元明間"三教合一"一詞的出現可以說是三教間關係已經具有內質的演變。這裡釋就是佛教
13樓:匿名使用者
三個教一起實行,並沒有什麼衝突呀
「三教合一」和「三教並行」有什麼區別?
14樓:祭正婁香蓮
在魏晉南北朝
時期,佛教
盛行與道教
廣為傳播,
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
隋朝,儒家學者提出「三教合歸儒」,即「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並吸收佛教、道教
理論。。。。。
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
尊道、禮坲、崇儒
關於佛道對儒家地位變化的影響。
15樓:飛火
不能的 中國古代史中儒學一直處於主導地位。
三教合一是在隋唐時期 儒家思想有一種集大成的意味在這裡面你所說的三教並行就是三教並立 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時期佛道衝擊儒學但貫穿古代史 並不能說儒學地位上升或者下降 應該是一直處於主導。
三教合一和三教並立的區別: 三教合一即儒教集大成;三教並行即佛道衝擊儒學 三教並存
16樓:匿名使用者
魏晉南北朝--------儒學危機,儒佛道三教並立。
原因:社會動盪;受佛教和道教的衝擊
隋唐時期——出現三教合一的趨勢
原因:三教在反覆辯駁中相互吸納滲透,調和之風盛行。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趨勢出現於什麼時候?
17樓:匿名使用者
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
所以說,三教合一的趨勢在南北朝已經出現。
隋朝時,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時,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
這三教,同一平臺,同一起點,同一本源。
但目的不同,所以運用不同,過程體現有所不同,越往下越不同,越往上越相同,最好的都差不多,最差的都千奇百怪。
釋者出世也,道者遊世也,儒者入世也,禪者出世也,武醫者入世也,然目的有所不同,而本質始終如一,無非人之圓覺,天之虛中,地之誠一,終不離究極之變化也。
然大乘中觀之不生不滅與道家還虛中黃直透反太易無盡本源何異?
小乘者,舍滅也,達上一層,舍滅下一層。大乘者,中也,達上一層不捨下一層,乃至極限,命完焚身時,超脫萬千無所謂命也。道者,合留也,達上一層不捨下一層,乃至極限,各取之一瓢與此合也,豎極恆長合留也。
出世無所謂後天粗命,僅需證悟圓覺之極,一切之心極也,陽極則命自了,曰不生不滅。遊世需殘命,圓覺,虛中各取一瓢,合於一切之體現,不離豎更長,一切之中和也,號曰住世。然最終之極限直至兩者何有毫釐之差。
18樓:丫丫丫
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儒、道、佛三教的發展,可以分三個階段,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階段,唐宋是一個階段,元明清是一個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所以說,三教合一的趨勢在南北朝已經出現。
隋朝時,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時,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隋朝,強調以儒學為主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其背景是:儒學受到佛教和道教思想得衝擊正統地位受影響。
影響: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儒學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佛道思想得進一步傳播,儒學的正統地位受挑戰。
拓展資料: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釋教、道教三個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場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場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場的三教融合三種型別。對於此種現象,學者多以三教合一統而論之。
然而,從三教並立到三教合一,則有一個過程。元明間"三教合一"一詞的出現可以說是三教間關係已經具有內質的演變。
19樓:匿名使用者
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一的趨勢出現於。元朝元朝的時候出現的就是佛儒道佛三教合。
20樓:星海無胤
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到了隋朝時,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時,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
為什麼魏晉南北朝是三教合一,而唐是三教並行
21樓:匿名使用者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 。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 。
1、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發展——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間傳播。儒學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2、隋唐時期儒學的發展:
①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
②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正統地位,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儒、佛、道三家相互影響和融合:
(1)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和道家哲學思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2)道教理論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為本;
(3)佛教調整了與世俗王權的關係,調整了與儒學的關係,調整了與民俗的關係。特別是調整了與儒學的關係。
儒、佛、道的融合:
1、儒教:
①早在魏晉,玄學已經將三教的思想進行了一次融合。魏晉玄學上承先秦西漢以來的道家哲學思想,並把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和道家哲學思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不同於先秦西漢的新道家學說。
②玄學以精神性的「無」,作為思想體系的核心,強調「以無為本」,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這些實際存在的「有」,都產生於「無」,體現在政治上,便主張「無為」,認為統治者要無為而治,老百姓也要無為而處。漢初黃老思想所講的「無為」,著重講統治術;
③玄學所說的「無為」,重點在講處世術。從「無為」出發,為維護封建的綱常名教進行辯解,認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關係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
④玄學是儒家唯心主義哲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變種,其宣揚的老莊哲學,經過曲折的演變,終於與儒家哲學相表裡,即披著道家思想外衣來宣傳儒家綱常名教的外道內儒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成為士族地主的意識形態。
2、佛教:
①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必須與中國的傳統思想相結合,才能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佛教自傳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受中國古代經濟政治及傳統文化的影響,逐步走上了中國化的道路。佛教調整了與世俗王權的關係,調整了與儒學的關係,調整了與民俗的關係。
特別是調整了與儒學的關係。
②佛教的傳入並氾濫,必然要引起中國傳統思想的抗爭,首先引起論爭的是道教,在理論上與佛教爭論的是儒家,但儒家是以直覺思維進行批判的,缺乏思辨的理論色彩。由於儒家在中國的正統官方地位十分鞏固,這使得許多佛教徒竭力調和佛、儒兩家,「內(儒)外(佛)兼修」,解釋戒殺為仁,戒盜為義。儒家注重用世,具有強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則解釋為出家不是不問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統一了出家與入世的關係。
3、道教:
①晉朝人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論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的人,他所寫的《抱朴子》一書,不僅對戰國以來「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從理論上作了系統的闡**述,更重要的是把神仙信仰與儒家思想捏合起來,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為本,否則,雖勤於修煉,也不能成仙。北朝寇謙之以「整清道教」為己任,打出「專以禮度為首」的旗號,完全按照封建倫理觀念制定了一套教義,鼓吹「於君不可不忠」,「不得叛逆君主,謀害國家」,勸導人們「勿怨貧苦」,「戒勿以貧賤求富貴」。他還襲用佛教輪迴轉生思想,用「若有罪重之者,轉生蟲畜」欺騙恫嚇人民。
①劉宋的陸靜修依據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吸收佛教儀式,編制了新的道教齋戒儀式,齊樑時的陶弘景,以現實社會為模式,製造出「仙亦有等級千億」的理論,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道教兼採儒、佛、道三家之說,把它們糅雜融匯在一起,以漢民族土生土長的傳統形式出現,有利於宣傳推廣,擴大影響。
儒釋道三教合一可以嗎,談談儒釋道三教合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儒釋道是一家,講的是同一個真理,所以幾千來都是和睦相處,互相尊重的。不過,沒有必要人為地搞 合一 雖然三教講的都是同一個真理,但修行方法不同,修行重點不同。儒家的重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道教的重點是養生 修道成仙 佛教的重點是超越輪迴。不行,小學,中學,大學。各行其事,各獲其益。一般不能跳級升學的...
古代神話中的三教合一的三教是哪三教?佛教?道教?還有一教呢
三教合一是指儒教 釋教 道教三個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場的三教融合 道家立場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場的三教融合三種型別。對於此種現象,學者多以三教合一統而論之。然而,從三教並立到三教合一,則有一個過程。三教合一概念及其相呼應的宗教形態在明代的出現既跟社會演變相關,也跟儒家學說的發展有關。林兆恩的 三一...
道教和正一教有什麼區別,道教信士居士什麼區別
道教分兩派,一是正一 派 以符籙法術為主,導引練氣為輔。正版一道士是可以結權婚的。除非你自己願意出家,家裡允許。也不是沒有出家的 一是全真派 以丹道修行為主,齋醮科儀法術為次修。規定不能結婚。廣東地區全真道則部分允許了結婚 最早道教創教,就是正一派天師道的祖師張道陵。老困也是道帆飢教創教人,道教稱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