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起源於印度,東漢永平十年,由印度的摩騰和竺法蘭尊者從官方正式把佛經帶入中國,開始了早期的經典翻譯。
東漢佛經的傳入,其實只是文字言教的傳入,因為當時佛教的思想沒有傳來。於是中國人就開始用中國的思想研究探索,並逐漸創立了中國佛教的許多個宗派,各個宗派依照佛經來研究佛陀要闡釋的真理!
到了南北朝梁武帝時期,達摩祖師才帶著釋迦牟尼佛所傳承的佛教思想來到中國,這才是佛教思想正式傳入中國的開始。因為從東漢永平十年到南北朝達摩祖師來中國之前這個時期,只是『佛經』的傳入,而佛陀的思想還沒正式傳入中國。所以直到達摩祖師西來才是中國佛教的開始,是達摩祖師傳來了正法思想開創了中國佛教,成為了中國佛教的初祖。
佛教的正法就是指由過去七佛至釋迦牟尼佛,到迦葉、阿難,一直到二十八代達摩祖師相續傳到六祖慧能祖師,直到六祖後第三代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建立起了完整的中國佛教體系,正法眼藏在中國才開始弘揚起來。
2樓:
三個階段(中國傳統文化答案)
中國佛教可分為哪三個階段
3樓:濟南的清真寺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創始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是釋迦部落的王子。
他29歲時開始修行,創立了佛教的教義。後來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用一句話來說,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淨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它的經典有許多,自古以來,大家最重視的佛經是《華嚴經》,稱為經中之王。
4樓:泥頌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大致可以經歷了譯傳、創造、融合三個階段。
(1)兩漢之際、魏晉、南北朝時期為譯傳階段。
(2)隋唐兩代是中國佛教的創造階段和鼎盛時期。
(3)宋元明清四朝中國佛教處於融合階段。
5樓:阿遠
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
佛教教育主要分為哪幾個階段?
6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佛教寺院的教育分兩個階段。年滿8歲以上兒童經准許入寺修行,在學滿12年後通過一個隆重的儀式進行考核,合格者方可成為正式僧侶,男的稱為比丘,女的稱為比丘尼。比丘或比丘尼繼續留居寺院,由兩位僧侶負責指導學習教義和修行。
佛教在中國發展大致分為幾個階段
7樓:貞觀之風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五個主要階段,即:東漢魏晉時期的初傳階段;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階段;隋唐時期的繁榮階段;宋元明清時期的衰落階段;近代以來的革新階段。
1、東漢魏晉時期的初傳階段
佛教初傳中國,依附於黃老,當時人們把它看作方術的一種,或者是看作當時民間流行的信仰或巫術之一,佛教的精深教理在當時也不為人們正確理解。
2、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階段
隨著魏晉玄學的盛行,佛教也依附於玄學而得以大興。這個時期,在佛經繼續譯出的同時,開始出現了一批從事佛教理論研究的中國佛教學者。
3、隋唐時期的繁榮階段
佛教在隋唐時進入了創宗立派的新時期。在這個時期,佛教的發展及其與儒、道的關係,都與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關,唐代大多數的統治者也出於政治需要而提倡佛教。
4、宋元明清時期的衰落階段
佛教衰退。明初統治者從制度上限制佛教的社會地位,連穿什麼樣的衣服也有規定。清代沿襲明制,加強僧官制度,內地主要仍為禪淨兩宗流行,寺院流行做佛事。
5、近代以來的革新階段
近現代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一度有所復興,在修復寺廟、保護名勝古蹟,整頓僧侶制度,發展佛教文化事業,培訓僧侶人材等各方面都取得不少成績。
8樓:匿名使用者
大乘佛教八大宗派,小乘佛教二大宗派,此即是一般說的佛教十大宗派
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律宗、密宗、禪宗、及淨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實二宗,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佛教初來中國,並無宗派之分,後因佛典翻譯昌盛,思想體系與義理各有獨到之處,復以師承各有法脈,所著重之經論互異,遂依其特色分類判攝,而於隋唐時期個擅道場,大放異彩。實則八大宗派之共同精神,可以[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
]來概括統攝。所謂:「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只要契理契機,法法皆通涅盤誠。祖師大德苦心判攝,乃為方便眾生明瞭佛法奧義。無論各個宗派,皆有其難能可貴之處,應平等視之。
但弘揚正法,仍需因緣具足,切勿非人是己,致失佛法本旨,所謂「諍與道相違,不可不慎。」修習者亦當隨機揀擇。蓋佛法固有深淺偏圓之別,並無好壞是非之分,彼此尊重,盡份發展,更能帶動正法的興盛。
佛法本一味,原無大小乘之分。但因應根器,對厭離世間之苦,只求自了者,說解脫生死之小乘法。對悲願深重,欲自覺覺他者,說大乘法。
此乃因材施教,也是佛教能延續至今的原因。大小乘之爭歷千年而未休,大乘輕視小乘,斥為焦芽敗種。小乘則謂大乘非佛說。
小乘嚴格持戒,以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微密觀照為修行方式,其精神值得敬佩。然而,大乘也絕對是佛說。《圓覺經》、《楞伽經》的內容,與祖師證悟的境界毫無乖異,即可得知。
否則《淨土聖賢錄》記載之往生事蹟,與禪宗祖師的成就,又當如何解釋?大小乘思想上的分水嶺,在於:小乘認同四大為實,但以析空觀破此執著;大乘則認為,四大乃是心的影像,是清淨自性所影現的假相,無實體可得。
小乘的觀空,卻非易事。欲達到大乘的圓滿大寂滅處更難。兩者並無對錯,只是思想不同,唯有互相尊重。
只要契機,便能受益。
切不可忘記,佛教是一體的,總之佛**當以開闊的胸襟,容納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捐棄山頭主義,門戶之見。因為重點不在護持[某人],而在護持[整體佛教],護持[正法]!!
居士:梵文 grha-pati,意為家長、家主、長者、或有財產、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階級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
但在今天中國佛教社會,已普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為居士了。
「居士」一詞,也非佛教的專有,在中國的《禮記》中就已有了「居士
佛教中國化的四個階段
9樓:匿名使用者
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階段;
二、自東晉至齊樑的華北及多樣化階段;
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階段;
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階段。
10樓:張張瑋瑋
相關資料上說是三個過程啊,看看對你有沒有幫助吧!呵呵···加油噢···
所謂佛教中國化,則是指佛教進入中國後逐漸為中國文化所吸收、同化而成為中國佛教。典型的中國佛教是世俗化了的淨禪合一的佛教,即淨土宗和禪宗的混合物。
佛教中國化是與中國佛教化同時進行的,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翻譯梵經階段;二是開宗判宗階段;三是各宗歸禪和淨禪合一的階段。
第一階段:翻譯梵經。
中國佛教是屬於北傳佛教,其經典原是梵文,後被譯成漢文和藏文。把梵經翻譯成中文,是佛教的一種中國化,而且是一種重要的中國化。這是因為,任何一種語言都積澱著一定的思想文化,都是一定思想文化的表現。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系統轉換成為另一種語言系統,這種轉換對於前一種語言系統所表現的思想文化內容來說,是意味著這種思想文化內容固有的形式被拋棄而獲得了一種新的形式,在其獲得新形式的同時,它本身也就得到了改造;對於後一種語言系統來說,則是意味著這種語言系統又接納了新的思想文化內容,而當其容納新的思想內容時,這種語言系統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以適應新內容的要求。因此翻譯佛經,必然帶來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印度佛教思想內容的變化,這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方面;一是中國語言文字形式的變化,這是中國佛教化的一個方面。
第一階段:開宗判宗。
譯經事業不過是向中國人介紹印度佛教思想,這裡雖包含佛教中國化的內容,但這種中國化畢竟主要是語言形式上的中國化,由此引起的佛教思想方面的變化是有限的,不深刻的。然而,到了開宗判教的階段,佛教的中國化就具有實質性了。
所謂開宗判教,就是對佛教教義進行思考、分析,弄清楚其中哪些是中國需要的,哪些是能適應中國環境的,在此基礎上再把各種中意和當選的教義發揚光大之,從而形成宗派。
開宗判教實質上是從印度佛教中精選一部分教義,將它們嫁接到中國思想文化之樹上來。在開宗判教的過程中,在中國先後成立了共十三個佛教宗派,包括成實宗、湼盤宗、地論宗、攝論宗、俱舍宗、三論宗、天台宗、淨土宗、禪宗、唯識宗、華嚴宗、律宗、密宗。這十三宗各自依據不同的佛教經典,弘揚不同的佛教教義,被它們所宣揚的佛教教義猶如十三根枝條,同被嫁接到中國思想文化之樹上,但最後真正嫁接成功的只有其中極少數枝條。
第三階段:各宗歸禪和淨禪合一。
開宗判教時建立的十三宗中,成實宗、湼盤宗、地論宗、攝論宗、俱舍宗五宗因無明確的傳法世系,故不成其為真正的宗派,僅具有學派的性質。為了有其他各宗相區別,學者們一般稱之為成實師、湼盤師、地論師、攝論師、俱舍師,有時乾脆稱之為「xx學派」。這五個學派至隋唐之際即均已衰落,其中有的學派歸併於其他宗派,有的則被淘汰消亡。
在唐朝盛行的只有後八個宗派,它們都是屬於大乘佛教。
當初翻譯梵經時,被介紹到中國來的雖然是以大乘佛教為主,但也有小乘佛教,後來成立的諸宗當中也有小乘學派——成實師、俱舍師即是;但到了唐朝,卻只有大乘佛教系統的各宗了。這種現象說明,在中國文化環境中,相對而言,只有大乘佛教才能適應這種環境。換言之,比起小乘來,大乘教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精神有更多的一致性。
後來,上述八個大乘宗派中又有一些宗派被淘汰,包括三論宗、唯識宗、密宗和律宗。餘下的四宗,包括天台、華嚴、禪宗、淨土,後來又進一步歸禪,與此同時,禪與淨則達到了一致,從而最終完成了佛教的中國化。
所謂佛教中國化的完成,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佛教在中國的衰落;而從另一種意義上說,則是佛教的某些教義已經深入中國人的內心,化為血肉,真正成為中國自己的宗教。這種中國式的佛教,基本上不講什麼佛教理論,只是表現為佛教的宗教實踐活動,這種宗教實踐活動在形式上具有淨禪合一的特點,即既帶有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風格,又顯有淨土宗口稱「阿彌陀佛」的表徵。
結合中國佛教發展史談談佛教與印度文化的關係
佛教 於古印度,是古印度文化的傳承 起源於印度,光大於中國。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的異同?佛教誕生於印度 印度佛教大體上和中國的藏傳佛教密宗相似,在印度,是一種政教合一的體制。印度佛教信仰活佛的存在,是佛教的原始形態。而中國佛教又稱漢傳佛教,又稱禪宗。不信奉活佛的存在,認為修行高的人死後可能成佛,而生前...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並舉出各階段的代表人物作
1 起源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 志人 志怪 合稱筆記 這一時期,我國 初具規模,這些 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只是 粗陳梗概 描寫人物不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形象,所寫故事,大多是實錄性質,缺乏藝術上的虛構,作者們只是搜奇記軼,而不是有意識地進行 創作,但它對後世 戲劇的影響是巨大的。代表人物作品 劉義...
印度佛教美術對中國佛教美術的影響
印度佛教美術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造像,你可以查查印度主要宗教藝術流派 犍 版陀羅和秣菟羅,具體權內容自己總結吧,犍陀羅藝術風格對隋唐佛教藝術有極深遠的影響,成就了大同雲岡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 敦煌石窟等一批中西合璧的中國古代藝術瑰寶 印度佛教藝術和中國佛教藝術比較!多幾個方面分析 你在這裡所說的中國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