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手對於《論語》中四則問孝的論語做一下賞析

2021-06-07 05:46:24 字數 5178 閱讀 5579

1樓:百態百觀

一、“孟懿子問孝”。

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逆。

孟懿子可能沒懂孔子的意思,沒答話,總之這對話就結束了。他不答話,孔子後面一肚子話就沒法倒出來。所以他要找別的地方倒出來,才能把這話流傳出去。

“樊遲御”,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就跟樊遲聊天。

孔子對樊遲說:“孟孫氏問孝於我,我跟他說,孝就是不要違逆。”

樊遲問:“先生此話怎講呢?”

孔子說:“父母在的時候,事之以禮。父母去世的時候,葬之以禮。每年的祭祀,也不違背禮節,這就是孝。”

孔子這裡,主要是指葬禮、祭禮,你若太簡略,是不孝。若太過分,則陷父母於不忠不義,也是不孝。

“孟懿子”,是魯國大夫,三家之一,孟孫氏宗主。他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這回答,本來是專針對他的,因為“三家”是大夫級別,當時三家的葬禮祭禮,都經常僭越,有時用魯公之禮,有時甚至用天子之禮。

這就是不孝,也是亂政,魯國之亂也由此而起。

二、孟武伯問孝。

孟武伯,就是上一條孟懿子的兒子,他也來問孔子什麼是孝。

孔子說,就是讓父母只需要為你生病操心。意思是說能做到自己不要讓父母為你操心,就是孝了。只有這個生病,偶爾是免不了的,但也只有你生病的時候,父母為你憂心,其他都不需要。

今天來說,你工作、結婚、買房子都不用父母操心,更不用擔心你學壞吸毒什麼的,對你的任何事情都放心,最多就你生病的時候憂心一下。能做到這一點,你不用為父母做什麼,你已經很孝了。

三、子游問孝。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門十哲”之一,吳國人。孔子稱讚他:“吾門有偃,吾道其南。”也就是說有了子游,孔子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

孔子回答說:“今天的孝子,說能食衣住行供養父母,就是孝。那犬馬不也一樣能養老哺幼嗎?如果沒有敬,只是養,和犬馬有什麼區別?”

這就是“孝敬”一詞的來歷,要有孝,必先有敬,敬在心裡,孝在行動。

所以不要光是給父母寄錢就是孝了,要能養,還要能敬。年輕人認為自己比老人懂得多,輕視老人,沒有敬心、敬意也是不孝。

四、子夏問孝。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門十哲”之一。

孔子說,最難是臉色!永遠保持和顏悅色。有事的時候,年輕人搶著幹,不讓老人操勞。有酒食,先為長者陳設奉上,讓長者先吃。難道這就算孝了嗎?

這不算。《禮記・祭義篇》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深愛父母的孝子首先要態度溫和,態度溫和了才會對父母和顏悅色,和顏悅色了就會對父母有真誠的笑容。

所以對父母的臉色也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婉容必須源自於內心。面對父母的時候臉上假笑,背過臉去就心裡怨恨一下:真麻煩。這是要不得的,這是大不敬,大不孝。

2樓:遠望著陌生的你

1、孝是“無違”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

“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孔子對**的教育多重於啟發,而非直接指出問題所在,又會因人而異,基於所問之人品性不同而給出不同的啟發。孟懿子作為魯國的大夫,是“三桓”之一,此人頗有權勢,常有越禮的行為。在孟懿子問孝時,孔子只說了“無違”。

2、孝是“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出身貴族,驕奢淫逸且聲色犬馬。孔子認為,為人子,有諸多不義之行為,是最大的不孝。人得疾病,不是人的主觀意志可以控制的,但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是我們的思想、語言、行為,決不能讓父母再憂慮我們疾病以外的事情了。

3、孝是“敬養”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針對當時社會上將奉養作為孝的主體觀念,孔子認為“養親事親”雖是孝的必然要求,但那畢竟是最低限度的要求。孝的更高層次應該是子女“孝敬”父母,對父母要發自內心的“敬”。

4、孝是誠且愉色奉養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回答子夏問孝中孔子再次提出了敬,即要讓父母體會到子女發自內心的敬愛之情,而不僅僅是解決溫飽上的問題,是養而有敬的孝。敬於內而形於外,內心誠

一、專注、恭敬,外部面容必然和顏悅色,婉言順承。

論語中關於孝的論述

3樓:學不進則退

1)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翻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長,做事情謹慎誠信,愛護眾人,親近有才德的人。這些都做到了,還有精力就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了。

品評:孔子認為孝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品德,而年輕人要先學會做人再學習知識,這一點和現在的很多主流教育觀恰好相反。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現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了。

2)子夏曰:事父母,必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翻譯:孔子的**子夏說:對待自己的父母,一定要竭盡全力;對待君主,就要做到能在必要時獻出自己的生命。

品評:對待自己的父母,要做到竭盡全力,不能敷衍了事,用心不誠。現在雖然沒有君主,但可以以國比君,對待自己的祖國,也要有必要時獻身祖國的覺悟。

在父母沒有過分要求的情況下,儘可能的滿足他們,這是孝的基本原則。如果父母做錯了,還需要完全響應和滿足麼?下面一條回答你。

3)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翻譯: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發現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應當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們。儘管心內憂慮,但不要怨恨。

品評:孔子並不提倡愚孝,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是可以勸解的,不規勸是陷父母於不義。即使沒有聽從,也要等待機會再次規勸,中間不要發脾氣,更不能心生怨恨。

如果我們的子女都能做到這一點,家庭應該會和諧幸福吧。

4)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翻譯:子游問怎樣做才叫孝。孔子說:現在的人,是說能奉養父母就算孝。你想想那些狗和馬之類的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待父母不尊敬,那和養狗和馬有什麼區別?

品評:所謂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來孝?養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如果不尊敬,那與養牛馬無異。

見過不少只給飯吃,各方面虐待或者是不管不問的子女,能夠想想自己如何長大的麼?這幾碗飯真的能“報答三春暉”麼?

5)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翻譯:孔子說:父母還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真要出,則一定要有特定的地方。

品評:這句話深層次的意思就是,父母還在世的時候,要盡力盡孝,不能隨便就遠遊,讓父母牽掛擔憂。如果實在要去則要確定目的地,並做到”歸必有期“。這裡雖不著孝字,但字字皆是孝。

6)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翻譯: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孝敬長輩的時候要保持和顏悅色。

有事情要做的時候,是你去做。有好的食物時,要首先拿來孝敬。你認為這就是孝麼?

品評:有事**服其勞,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給上輩師長孝敬酒食,也是應當的。這些都不是孝道中最難的地方。

最難的地方是在要這一過程中保持和顏悅色和恭敬的態度。如果不是心悅誠服,那就只有傳說中的”戲精“才能做到了。

7)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翻譯: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品評:父母年紀大後,光有豐衣足食和恭敬的態度還不夠,為人子,還必須想到父母的身體健康狀況,實時關注,並適當提醒他們運動,供給他們補品,定時帶他們去檢查身體。這些是成年子女在盡孝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的

4樓:

《學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今譯:一個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則的人,一旦進入社會,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學而篇》子曰:“**入則孝,出則弟(悌)。”

今譯: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在外要尊長敬老。

《學而篇》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今譯:兒子三年不改變父親所遵循的原則,就可以稱作是孝子了。

《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祭之以禮。”

今譯:親人在世時要以禮服事;去世之後,要以禮送葬,以禮祭祀。

《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今譯:對待父母,要在他們生病時多多關心。

《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今譯:現今流行的觀點是,能供養雙親就是孝。可是,犬能守禦,馬能負重,這也是對人的一種供養;那麼,對孝子來講,如果沒有對雙親的敬愛,又怎能將自己與犬馬區別開來呢?

《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今譯:對於孝子來說,難的是對親人一直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有了事情,晚輩去出力完成有了;有了酒食,讓長輩吃喝,這難道就可以說是盡孝了嗎?

5樓:微言悚聽

《論語》中,孝的地位是極高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它在第一章便給了孝一個“仁之本”的高度肯定。本,即為根本,由此可見,孝可謂是孔子“仁學”的基礎

求《論語》中關於“孝”的語句

6樓:櫻落隨風

這就有很多了

學而篇中有: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內亂者,未之有容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為政篇中有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

“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其他等等,不一而足

7樓:自然童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8樓:俟如稅英華

父母在,不遠遊bai,遊必有方

樹欲靜而風du不止,zhi

子欲養而親不待

子曰:dao

“**入則孝,專

出則弟,謹而信屬,泛愛眾,

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中對於言行舉止的評價

儒家用來指導言行的,希望 通過閱讀孔子及 的言語活動來修身養性。除去政治教化的部分,對人的啟發很大,微言大義。論語中當別人不瞭解自己或誤解自己時應採取的正確態度的是哪一句 論語中當別人不瞭解自己或誤解自己時,應採取的正確態度的一句話為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處 春秋 孔子 論語 學而 子曰 學...

求論語中的成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犯上作亂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言而有信 溫良恭儉讓 和為貴 一言以蔽之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從心所欲 隨心所欲 溫故知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義勇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盡善盡美 朝聞夕死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見賢思齊 父母在,不遠遊 朽木...

論語中的詞語有哪些,論語中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推己及人bai 之美 觸類旁du通 好行小惠 舉一反三zhi從心所欲 言而有信dao 仁人志士 有教無類 內 循循善誘 死而後已 以德報怨容 欲罷不能 任重道遠 怨天尤人 不亦樂乎 樂以忘憂 文質彬彬 惠而不費 家喻戶曉 患得患失 察言觀色 逝者如斯 見義勇為 犯上作亂 不捨晝夜 名正言順 不恥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