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心靈小炎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 《孝經·開宗明義章》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後面是什麼啊
2樓:阿元兆奇正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孝經·開宗明義章》
「身體髮膚 受之父母」的全文是什麼
3樓:大炮劍聖
現在的孝經都他媽扯淡,孝經的原文早就有了,根本不是孔子撰寫,孔子頂多校注而已。原文開始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現在很難找到原文了,找個圖書館查一下吧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后面全文
4樓:藺艾盧靖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后面怎麼背?
5樓:宗政丹漢酉
子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什麼意思?
6樓:
身體上的每一根頭髮每一寸**都是父母給的。
此句出自出自《孝經·開宗明義》,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 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釋義】
孔子坐著,曾子在一旁等待教誨。孔子說:「先前的聖王有最美好的品德和最令人佩服的做人的原則,他們把這些用來治理天下,讓民眾學習和效法,社會上就會出現和睦相處的好風氣,官吏和民眾之間就沒有相互怨恨的現象。
你知道這是什麼樣的品德和原則嗎?」曾子馬上站起來說:「曾參我不夠聰敏,沒有能力知曉這麼深刻的道理,請老師指教。
」孔子說:「孝這個事情,是道德的根本,人需要教育的原因也在這裡。請你坐下,我說給你聽。
我們的身體毛髮**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因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條件,所以珍惜它,愛護它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讓自己健康成長按正確的原則做人、做事,讓自己的名字為後人所景仰,就會讓後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導有方,培養出了一個優秀兒女,這是人行孝盡孝的結束。總的講,行孝盡孝的開始就是要孝順父母,長大**就要忠於國家和君主,最終就是要對他人和社會有所貢獻,能實現自己應有的人生價值。
因此,《詩》的《大雅》中講:『不要忘記你的祖宗和父母,這是人生最需要修養的道德。
7樓:帛建設雲風
這是出自《孝經·開宗明義章》裡德句子,意思是:的身體四肢、毛髮**,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順的開始。
你的身體是父母賜予的
8樓:翻譯學姐
就是你完全屬於你自己。
可以隨意處置自己
腐朽觀念要拋棄
「身體髮膚 受之父母」的全文是什麼
9樓:彭咿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 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身體髮膚】
身體髮膚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shēn tǐ fà fū。本指身軀、四肢、鬚髮、**,後亦泛指自己身體的全部,自身。出自《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10樓:小表妹娛樂
《孝經》全文誦讀,一起來聽一聽吧
11樓:手機使用者
【孝經原文】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
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雲:
「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
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
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
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雲:
『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雲:
『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慼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
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出自**?完整的說法是什麼?
12樓:儀高義鈔翮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 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春帆試注】題孝經的宗旨和意義.
孔子坐著,曾子在一旁等待教誨.孔子說:「先前的聖王有最美好的品德和最令人佩服的做人的原則,他們把這些用來治理天下,讓民眾學習和效法,社會上就會出現和睦相處的好風氣,官吏和民眾之間就沒有相互怨恨的現象.
你知道這是什麼樣的品德和原則嗎?」曾子馬上站起來說:「曾參我不夠聰敏,沒有能力知曉這麼深刻的道理,請老師指教.
」孔子說:「孝這個事情,是道德的根本,人需要教育的原因也在這裡.請你坐下,我說給你聽.
我們的身體毛髮**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因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條件,所以珍惜它,愛護它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讓自己健康成長按正確的原則做人、做事,讓自己的名字為後人所景仰,就會讓後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導有方,培養出了一個優秀兒女,這是人行孝盡孝的結束.總的講,行孝盡孝的開始就是要孝順父母,長大**就要忠於國家和君主,最終就是要對他人和社會有所貢獻,能實現自己應有的人生價值.
因此,《詩》的《大雅》中講:『不要忘記你的祖宗和父母,這是人生最需要修養的道德.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什麼意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是什麼意思
身體上的每一根頭髮每一寸 都是父母給的。此句出自出自 孝經 開宗明義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 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 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下一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接下來一句是什麼,急!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接下來一句是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出處 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譯文 孔子說 我們的身體四肢 毛髮 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這是行孝的開始。一個人要建功立業,遵循天道,揚名後世,光宗耀...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什麼意思
意思是 我們的身體 頭髮等都是父母給予的,一定要愛惜,不能隨便傷害,這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古代,頭髮是不可以隨便剪的,就是這個原因 人的身體四肢 毛髮 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凡是身上的一切哪怕一根髮絲,一點 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