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人傳遞資訊的小故事,急!急!急

2022-01-07 14:04:50 字數 4536 閱讀 4098

1樓:秋心寒士

1.魚肚藏書

2.希臘人在馬拉松打敗波斯大軍後,派一個跑步能手回城報告勝利的訊息,這個人為了儘快讓人們得知勝利的訊息就不停地跑,在第一時間將捷報帶給了期待中的人們,但他自己卻疲勞過度而死。這就是馬拉松長跑的來歷。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有《烽火戲諸侯》,《我們勝利了》,《裝在瓶子裡的信》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有《烽火戲諸侯》,《我們勝利了》,《裝在瓶子裡的信》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資訊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

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訊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資訊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臺。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訊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臺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臺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檯傳遞資訊,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臺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

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

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資訊聯絡網路。

竹簡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几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儲存。

3樓:亓欣然

古人傳遞資訊的故事:

聽老人說,當年秦始皇修的長城,並不是現在這副樣子,它只是一個高高的、厚厚的牆垛子,上邊有幾個瞭望臺,是供哨兵放哨用的。根本沒有烽火臺。那麼烽火臺是怎麼來的呢?

傳說長城修好後,像一條大龍橫在中國的土地上。那些經常侵犯中原的胡人都被擋在城牆外邊兒,再也不敢來侵犯了。就這樣兒,邊境上平安了幾年。

其實敵人並沒有停止進犯中原的陰謀。這一年的一個黑夜,天陰得像口大黑鍋,伸手不見五指,不一會兒,電閃雷鳴,嘩嘩地下起了大雨。匈奴幾萬精兵在大將單兀的率領下摸到了長城邊上。

他們樹起雲梯,悄悄爬上城來。城上放哨的人,因為雨大沒聽見動靜。後來一道閃電把大地照得雪亮,哨兵才發現有人偷襲。

哨兵趕快敲起梆子報警,下一站的哨兵聽見以後又敲梆子往下傳。可是這天夜裡大雨嘩嘩地下著,又是雷又是閃的,哪聽得見什麼敲梆子的聲音呀!後來,站崗的哨兵被匈奴殺了。

匈奴摸過了長城,開啟城門把幾萬精兵放了進來,這一下子北邊邊境就告急了。

訊息傳進皇宮,秦始皇一見急報趕緊派兵前去抵擋。領兵的人是大將袁牧。袁牧領著兵日夜趕路,在山東一帶,遇到了侵犯中原的匈奴兵。

雙方開戰後,相持不下,袁牧一看這樣下去不行,便用了一個計策。他先讓一部分人在道路上挖了些大坑,然後把它們偽裝好,又準備了許多幹柴,架在一個地勢險峻的地帶。過了幾天,兩軍對壘,袁牧假裝被打敗了,領著兵扭頭就跑,單兀一看以為漢人抵擋不住了,催馬就追,一鼓作氣打進京城。

匈奴的兵馬跑地飛快,眼瞅著就快追上袁牧的隊伍了,忽然一陣嚎叫,前邊兒的驃騎掉進了陷阱,一下子亂了套,有拉馬的,有救人的。袁牧一見,立即殺了個回馬槍。他按照計劃把單兀的隊伍全都轟到地勢險要的地帶,一把火燒得匈奴兵馬,死的死、傷的傷,最後,匈奴的殘兵敗將只好舉手投降。

後來,袁牧總結了長城失守的教訓。便對秦始皇說:「長城雖然堅固,但每隔半里一個哨兵,敲梆報警,速度之慢且不提,一遇風雨天梆聲淹沒其中,萬里長城等於形同虛設。

」秦始皇聽後,心裡老大的不高興。就故意說:「好好,你說的對,那麼,你看怎麼辦好呢?

」還沒容袁牧說話,秦始皇又說:「我看這事交給你吧!如果以後再發生這樣的事兒,我就拿你試問。

」秦始皇這麼一來,倒把袁牧給將住了,他終究是個武將呀,對土木之工一竅不通。他本想把這些稟報皇上,讓他派人去解決,沒想到秦始皇倒把這事兒全交給自己了。怎麼辦?

皇上說話,是金口玉言,誰敢違抗呀。袁牧想想沒轍,就硬著頭皮應承下來。

回去以後,袁牧就開始冥思苦想,怎麼樣能使警報迅速地傳到總兵那裡,想來想去怎麼也想不出好辦法。有一天,天正下著濛濛小雨,袁牧一個人心煩意亂地在長城上走過來走過去,不覺著一整天快過去了。他依在城垛上往遠處看,忽然,他眼睛一亮,看見遠處的村莊正在升火做晚飯,一縷縷炊煙,直上青雲。

雨在下,煙在冒。他靈機一動,心想:「這村莊離這裡少說也有幾十裡地,每一縷炊煙都看得那麼清楚,用煙報警行不行呢?

」於是,袁牧就在長城上加修了烽火臺,烽火臺裡備上乾柴火種。烽火臺修好以後,袁牧試了一回,果然很靈。一處有情況,不消一會兒功夫,總兵就能見到見到訊號,立刻發兵了。

那長城,自從修上了烽火臺後,更顯得雄偉氣派啦,那些胡人哪敢再輕舉妄動呢。所以從那以後,邊境上就消停了。

4樓:毛士傑

這個故事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周被犬戎滅亡的導火線,而褒姒也因此成了紅顏禍水的代名詞...

周宣王死了以後,兒子姬宮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麼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人到處找美女。有個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勸諫幽王,周幽王不但不聽,反把褒珦下了監獄。

褒珦在監獄裡被關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在鄉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

這個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他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後,心情悶悶不樂,沒有開過一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麼也笑不出來。

周幽王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金子。

有個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鬼主意。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在今陝西臨潼東南,驪音lì)一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裡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第二道關上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

這樣一個接一個燒著烽火,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來救。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在天下太平,烽火臺長久沒有使用了。

我想請大王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保管會笑起來。

」周幽王拍著手說:「好極了,就這麼辦吧!」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夥兒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麼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

們回去吧!

諸侯知道上了當,憋了一肚子氣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麼玩意,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幾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麼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訴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見褒姒開了笑臉,就賞給虢石父一千兩金子。

幽王寵著褒姒,後來乾脆把王后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原來王后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訊息,就連結犬戎進攻鎬京。

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訊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裡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

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湧進城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那個不開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

到這時候,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犬戎的首領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為天子,就是周平王。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沒想到諸侯一走,犬戎又打過來,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佔了去。平王恐怕鎬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國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z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後,稱為東周。

從前人們傳遞資訊的故事,古人傳遞資訊的故事有哪些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飛鴿傳書 用烽火 用快馬等等,在這裡提供一個有關於烽火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周被犬戎滅亡的導火線,而褒姒也因此成了紅顏禍水的代名詞.周宣王死了以後,兒子姬宮涅 音ni 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麼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人到處找美女。有個大...

古人用那些方式傳遞資訊,古人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

古代的時候,科技不興,交通落後,通訊非常困難。官方傳遞文書還可以用驛站,而民間或驛路不暢的地方就得另想辦法。如 鴻雁傳書 漢武帝是蘇武奉命出使匈奴,不幸遭到扣留。對匈奴的威逼利誘,他大義凜然,毫不屈服,便被髮配到荒無人煙的北海 今貝加爾湖 去放羊,一去就是十九年。漢武帝死後,昭帝即位,匈奴與漢朝和親...

古代傳遞資訊的小故事有哪些

古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 驛使 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