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天上飛
能稱為哀帝的標準有五個,具體如下:
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難已甚曰哀;處死非義曰哀。
意思是:很早就是夭折去世的諡號哀,道德沒有樹立起來就去世的諡號哀,過分遭受苦難而去世的諡號哀,並不是因為大義而被處死的諡號哀。
漢哀帝劉欣在位七年就死了,屬於早孤短折。
晉哀帝司馬丕二十五歲就死了,也是屬於早孤短折,
唐哀帝李柷,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在位3年後被廢,次年被鴆殺,終年17歲,屬於早孤短折及處死非義。
綜上,因為中國古代很多亡國皇帝諡號更容易符合以上五個條件,所以很多亡國皇帝諡號都為哀帝。
2樓:y行雲流水
其實沒有太多,只有一個漢哀帝和一個唐哀帝。「哀」是諡號的一種,是對死者的評價。中國古代諡號有三種:
褒的美諡,憐的平諡,貶的惡諡。「哀」是屬於平諡,表達對死者的憐惜(亡國確實挺可憐的)。一般叫哀帝的亡國皇帝一般是對國家沒有太大過錯,如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不算昏庸,只是在那樣個時代身不由己,所以後人憐憫他。
像隋煬帝雖然也是末帝(一般這麼認為的,其實還有個楊侗),但他太過荒淫,故死後諡號為「煬」,表示批評。
3樓:武君建
「哀帝」是皇帝死後給他的諡號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體恭質仁,功未施。
4樓:愛落花香
「哀帝」是皇帝死後給他的諡號。
5樓:航空專業人員
不對的,沒有永遠的皇朝。
6樓:匿名使用者
那麼為什麼很過王朝開國皇帝都叫太祖??
古代皇帝的帝號是生前就有的還是死後才有的?
7樓:學院派魚多多
一、帝號是中國封建政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是對皇帝的統稱。帝號有四種:尊號(徽號)、諡號、廟號、年號。
1、尊號,為皇帝在位時期,由臣下給予的尊稱,通常亦作為帝號。是生前就獲得的。
2、年號,是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是生前就獲得的。
3、廟號,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是接任的皇帝對上任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是死後獲得的。
4、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諡號是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世對亡帝的稱呼,是死後獲得的。
二、帝號的示例。
1、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
尊號:漢武帝。
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
諡號:孝武皇帝。
廟號:世宗。
2、漢獻帝劉協(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
尊號:漢獻帝。
年號:初平 興平 建安 延康。
諡號:孝獻皇帝。
廟號:無。
3、後主,歷史上稱一個王朝的末代君主。是後來人們對與劉禪有相似經歷的,被俘的割據政權末代君主的統稱。
如:蜀漢後主劉禪、北齊後主高緯、陳後主陳叔寶、前蜀後主王衍、南唐後主李煜等。
4、哀帝,是古代帝王的一個諡號,「哀」是諡號的一種,是對死者的評價。中國古代諡號有三種:褒的美諡,憐的平諡,貶的惡諡。
「哀」是屬於平諡,表達對死者的憐惜,一般叫哀帝的亡國皇帝一般是對國家沒有太大過錯,如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不算昏庸,只是在那樣個時代身不由己,所以後人憐憫他。
如:漢哀帝劉欣(前25年-前1年8月15日)
年號:建平、太初元將、元壽。
諡號:孝哀皇帝。
擴充套件資料:
皇帝的廟號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裡對其進行祭祀時的稱呼,廟號寫在神主木牌上。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認為這種制度始於商朝,盛行於漢朝。
開國皇帝一般稱為「祖」,例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繼承者一般稱為「宗」,例如著名的唐太宗,還有皇太極被稱為清太宗。當然,也有稱呼為「世祖」的,例如元世祖忽必烈。廟號與對皇帝的評價沒什麼關係。
而皇帝的諡號則是根據其生前事蹟和功績給予的評價,諡號往往是大臣們集體議定的。從諡號可以看出皇帝生前的事業,以及後人對他的看法。
諸如漢武帝,他在位時大舉用兵擊敗匈奴,頗有建樹,因此諡號「武」,具體解釋是「威強睿德曰武」,威嚴堅強而睿智。晉惠帝死後諡號為安,是什麼意思呢?「好而不爭曰安」,其實漢惠帝是個智障,但又不能直接說他傻,只好說他安靜,這是留面子。
8樓:筱鴨電影
帝號分別諡號、廟號、年號、尊號,廟號和諡號是皇帝死後才有的,哀帝一般用來指死的早的皇帝或者是亡國之君。
1、諡號
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
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
2、廟號
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
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3、年號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
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4、尊號
尊號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稱號。根據司馬光《司馬文正集》二十六《請不受尊號札子》記載,從唐代起,皇帝有尊號。
唐以前,天子尊稱皇帝,嗣位皇帝尊稱前帝為太上皇,前皇后為皇太后、太皇太后,無其他稱號。例如:《三國志》「及稱尊號」譯為「等到(劉備)登基稱帝的時候」。
5、哀帝
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難已甚曰哀;處死非義曰哀。
意思是很早就夭折的稱哀、有德但身體不健康的稱哀,受過很多磨難的稱哀,被殺害的稱哀。
意思是:
9樓:
不能一概而論。帝號包括諡號、廟號和年號等等。其中:
所謂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的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一般有一兩個字,算是蓋棺定論吧。比如你問的漢武帝,哀帝,獻帝。
漢武帝劉徹的諡號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號),給他的諡號為「武」就是表揚劉徹在位時多次討伐匈奴的武功。古代對於諡法是有嚴格規定的,不能亂用。諡法裡,「蚤孤短折曰哀。
早未知人事。恭仁短折曰哀。體恭質仁,功未施。
」因為漢哀帝劉欣才活了24歲,所以諡「哀」。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也就是皇帝的家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年號是指用於紀年的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但也有以國家名(國家誕生時間)來紀念的。比如清朝的康熙,就是年號。
康熙皇帝,就是指清聖祖(廟號)玄燁。年號發端於中國,後來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和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目前仍使用皇帝年號的是日本,另外朝鮮使用的主體紀年也近似於年號。
中國、蒙古、越南和韓國已經全面廢止年號,改用公元紀年。
諡號和廟號是在老皇帝死後,由大臣提案,新皇帝(或是新朝代的皇帝)決定。年號是由大臣提案,在位的皇帝決定。
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明清皇帝則多稱年號,如永樂帝、乾隆帝等。
10樓:手機使用者
無論哪個朝代,廟號(如唐太宗)和諡號都是死後追贈的,哀帝則是最後一位皇帝,因為改朝換代,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諡號。年號則是生前就有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皇帝的年號,是自登基就有的,比如『康熙』『嘉慶』等等,諡號,是『駕崩後』後人『追諡』的
廟號,是皇帝『駕崩後』,太廟立宣奉祀時追尊的上面所列的,不全是年號,有的是後人『追諡』的你手裡如果有《新華詞典》,你可以翻到最後,有一個古代帝王的名冊,上面寫的很詳細……
12樓:
死後才有的。是大臣根據皇帝的功績起的諡號。而像漢哀帝,隋煬帝,之所以起這樣的名字,因為他們是這個朝代的最後一位皇帝,一般不是由本朝的大臣所起,所以才有這樣的諡號
13樓:匿名使用者
帝號包括諡號、廟號、年號和尊號。其中諡號是後人追贈的,漢哀帝諡號「孝哀帝」,所以後人稱漢哀帝
14樓:匿名使用者
死後,都是後人追封的。
現在為了方便叫皇帝的名字,所以我們就直接叫了
15樓:青山鳥飛絕
有的是生前,如唐太宗,唐玄宗等
死前,曹操,武則天
16樓:李銘涵豬兔子
有的是生前就有,有的是死後後人追封。
中國的很多皇帝都是昏君
17樓:乙劍天外飛仙
什麼是昏君?簡單的來說就是不稱職的君主。然而什麼叫做不稱職呢?
傳統的觀念認為,如果一個君王不務正業,整天吃喝玩樂,聲色犬馬就是昏君。如果從這個定義出發,中國歷史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君主都可以稱得上昏君。但是如崇禎,趙構這類「有為」的皇帝倒反而不是昏君了。
有人認為亡國之君必定是昏君,否則為何會亡國?這個理論看上去雖然合理,但也是經不起檢驗的。亡國之君固然有昏聵無能的,但也有一些是被權臣控制身不由己的。
例如漢獻帝的一生都為權臣所控制直到最後亡國,但恐怕不能說他是昏君。
有些君主動不動就要殺人。例如秦始皇,秦二世,石虎,高洋,蕭寶卷等等。這些人雖然未必稱職,但稱之為暴君恐怕更加合適。
還有很多君主在前期還是有作為的。有些人的前期甚至可以稱為明君,例如漢武帝,唐玄宗和清高宗(乾隆)。把這些人籠統的稱為昏君恐怕有些問題。
還有一些君主的智力有問題,例如晉惠帝司馬衷就是弱智。有人告訴他老百姓吃不上飯了,他居然說「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羹?」這種人作為皇帝當然不稱職,但是先天就是殘疾人,把他們歸於昏君一類似乎有失公允。
中國古代10大最差皇帝排列,中國古代皇帝排名順序
野豬皮。皇太極。順治,康熙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差的12位皇帝。隋煬帝抄,水平75分,人品5分bai,事故責任du95分 宋徽宗,水平65分,人品zhi30分,事故責任95分明萬曆dao,水平55分,人品10分,事故責任95分明嘉靖,水平45分,人品5分,...
中國古代的皇帝排列順序是什麼,中國古代的皇帝 排列順序
夏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 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 山西南部汾澮一帶 後,才稱 夏 商相傳商 今河南商丘南 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 商 來稱其部落 或部族 湯滅夏後,就以 商 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 今河南安陽西北 後又以 殷 或 殷商 並稱。...
中國古代皇帝自稱什麼,中國的皇帝有幾種自稱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發現我們在看不同時代電視劇的時候,皇帝的自稱都是不同是,有自稱 孤 的,有自稱 朕 的,有自稱 寡人 的,那麼這些稱呼又有什麼不同呢?從秦始皇開始皇帝自稱 朕 寡人,朕 秦始皇之前稱寡人 孤 後來稱朕 中國的皇帝有幾種自稱 正常情況下,皇帝一般自稱為 朕 孤 寡人 在先秦時,諸侯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