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美麗的大樹林
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三者到底誰最重要也就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如我們在註釋中所引, 荀子曾經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論述過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
但他並沒有區分誰重要誰不重要,而是三者並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這裡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之間關係的,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時」又次之。這是與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貫思想分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係的目的分不開的。正是從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出發,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
這就把問題從軍事引向了政治,實際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談」的「仁政」話題。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 國家也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閉關鎖國是沒有出路的。要改革,要開放,要提高自己的國力,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會「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極點,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會順從歸服。那就必然會出現孔子所說的那種情況——「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各國人士都來申請留學,申請經商,甚至攜帶妻子兒女前來申請移民定居,**還用得著「封疆之界」呢?
只怕是趕也趕不走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這樣成了名言,以至於我們現在還常常用它來評價國際關係,譴責霸權主義者。 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樣是名言,而且, 還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商業競爭、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之中。
這充分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性的。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誰說「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財呢?
問: 能體現「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思想的戰例 短一點的
2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之戰」堪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經典戰例。
當時曹操統一北方,底定中原,雄兵百萬,奪取荊襄,更兼挾天子以令諸侯,手下謀士眾多,戰將如雲,橫槊賦詩,驕橫不可一世,大有一戰蕩滅孫劉,甫定江南之勢,可謂佔盡天時。同時佔據長江北岸,也擁有一定地利優勢。
東吳兵力僅有十之二三,能依託者,唯長江天險和訓練有素的水軍,最終能以弱勝強,也就是憑藉長江和水軍的優勢,火攻奏效。
更為主要的,東吳內部開始時為曹軍氣焰所震懾,力戰還是降曹,主張不一,但所幸的是孫權不僅意志堅定,而且統一思想,聯劉抗曹,最終雙方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戰勝曹軍。
天時不如地利全文翻譯,天時不如地利的古文翻譯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天時不如地利中孟子提出了什麼觀點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一觀點,指明 人和 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 就是下文說的 多助 和 天下順之 即人民的支援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 民貴君輕 的政治思想。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 天時 地利 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 不如 強調了 人...
天時地利什麼意思天時地利人和是什麼意思
天時地利 指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三國中最能體現天時地利人和的戰役是赤壁之戰。天時是指在最不應該的時候卻颳起了東風 地利利用了長江之險 人和,孫劉英傑齊心,又有龐統 徐庶從旁相助,一戰扭轉天下大勢!天時地利 ti n sh d l 釋義 指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引申 成功之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