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的意思

2022-03-15 23:56:21 字數 5720 閱讀 5289

1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這個話是有言外之意的,一定要結合前一句話來看,其實這只是一個類似玩笑的問答而已,並非歷史上的實際情況,按照《世說新語》的記載,陳元方這個回答是很巧妙的,既照顧了對方的尊嚴,又儲存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其實誰都知道,孔子一生最推崇的人就是周公,雖然孔子晚於周公幾百年,但孔子一生的目標就是推行周公的政治主張和禮治,所以說孔子不效法周公那怎麼可能?當然周公不效法孔子倒是真的。

【原文】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

「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

「周公、孔子,異世而了,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政事第三)

【譯文】陳元方(紀)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任太丘長,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麼?

」元方說:「家父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越來越敬重。」袁公說:

「我從前曾當過鄴縣縣令,正是這樣做的。不知是令尊學我,還是我學令尊?」元方說: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其實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袁公是故意為難、傲慢無理,而元方則聰明機智、沉著大方,其實是答非所問!

2樓:黑啤哈屁

周公沒有學習、效仿孔子,孔子也沒有學習、效仿周公。

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的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這個話是有言外之意的,一定要結合前一句話來看,其實這只是一個類似玩笑的問答而已,並非歷史上的實際情況,按照《世說新語》的記載,陳元方這個回答是很巧妙的,既照顧了對方的尊嚴,又儲存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其實誰都知道,孔子一生最推崇的人就是周公,雖然孔子晚於周公幾百年,但孔子一生的目標就是推行周公的政治主張和禮治,所以說孔子不效法周公那怎麼可能?當然周公不效法孔子倒是真的。

【原文】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

「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

「周公、孔子,異世而了,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政事第三)

【譯文】陳元方(紀)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任太丘長,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麼?

」元方說:「家父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越來越敬重。」袁公說:

「我從前曾當過鄴縣縣令,正是這樣做的。不知是令尊學我,還是我學令尊?」元方說: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其實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袁公是故意為難、傲慢無理,而元方則聰明機智、沉著大方,其實是答非所問!

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的言外之意是

4樓:假面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麼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言外之意是既照顧了對方的尊嚴,又儲存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出自《世說新語》,直接介紹陳元方言行的有九條,分佈在《德行》、《言語》、《政事》、《方正》、《規箴》、《夙慧》六門。

5樓:匿名使用者

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時代的人,都是很牛的名人,但是誰也不是誰的老師.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言外之意是:既照顧了對方的尊嚴,又儲存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6樓:廣漢王

意思是說:你和我老爸就像孔子周公一樣,都很厲害,但是誰也不是誰的老師。

言下之意:既照顧了對方的體面,又儲存了自己的尊嚴,不卑不亢

7樓:匿名使用者

《世說新語》政事第三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

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陳元方十一歲時,有一次去問候袁公。

袁公問他: 「令尊在太丘縣任職時,遠近的人都稱頌他,他是怎麼治理的呢?」

元方說: 「老父在太丘時. 對強者就用恩德來安撫他,對弱者就用仁愛來撫慰他,放手讓他們安居

樂 業,時間久了,就更加受到敬重。」

袁公說: 「我過去曾經做過鄴縣縣令,正是用的這種辦法。不知道是你父親效法我呢,還是我效

法 你父親?」

元方說: 「周公、孔子生在兩個不同的時代,他們的禮儀舉止,雖然相隔很遠也如出一轍;周公

沒 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沒有效法周公。」

陳元方用巧妙的語言既回答了袁公的問題,又保留了袁公的體面。如果把問題糾結在這裡,不免有捨本逐末之嫌。為什麼在政事篇中講呢?

重點是在"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這句話上。袁公沽名於此,釣譽於此。

8樓:蚊子灬

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沒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沒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說:「家父沒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沒有效仿家父。」

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言外之意

9樓:00寶貝微笑

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沒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沒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說:「至於元方「周公不師孔子 孔子亦不師周公」其實是他的一個很聰明的隨機

10樓:星光琉璃的夢

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沒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沒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說:「家父沒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沒有效仿家父。」

你認為元方所說的「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11樓:心宇的夢

孔子對周公一生的許多事蹟極為推崇,認為可以作為後人效法的榜樣。所以孔子把周公的事蹟及人格作為儒家的典範,也把他的仁政作為最高政治理想,而且孔子一生倡導的也是周公的禮樂制度,故有人認為儒家的學說實際上是「周公作、孔子述」。

至於元方「周公不師孔子 孔子亦不師周公」其實是他的一個很聰明的隨機應變而已,是在照顧雙方的面子。

別忘了,袁紹他老爸問(袁公)說:「我從前曾當過鄴縣縣令,正是這樣做的。不知是令尊學我,還是我學令尊?」

所以,元方就說了這句話「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意思是說:你和我老爸就像孔子周公一樣,都很厲害,但是誰也不是誰的老師。

言下之意:既照顧了對方的體面,又儲存了自己的尊嚴,不卑不亢。

11歲的孩子呀,多厲害。.

12樓:匿名使用者

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沒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沒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說:「家父沒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沒有效仿家父。」

寫出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的意思。

13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出自《世說新語·政事》。

【原文】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

「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

「周公、孔子,異世而了,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譯文】陳元方(紀)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任太丘長,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麼?

」元方說:「家父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越來越敬重。」袁公說:

「我從前曾當過鄴縣縣令,正是這樣做的。不知是令尊學我,還是我學令尊?」元方說: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就是說我父親與袁公雖然做的一樣,但誰也沒學誰。用孔子、周公作比,則同時讚揚了陳元方之父及袁公的德行。

14樓:匿名使用者

周公自己從不叫自己作聖人,孔子自己封給他的,孔子崇周禮,照周禮的等級孔子不能作聖人,但是後來儒家又封孔子作聖人,奈何禮也不顧了.

15樓:匿名使用者

周公不學習孔子那一套,孔子也不認可週公那一套。

陳元方候袁公中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16樓:崇雅彤

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沒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沒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說:「家父沒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沒有效仿家父。」

17樓:

家父沒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沒有效仿家父

請問「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是什麼意思啊?

18樓:讀書偶有所見

意思是:「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時間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並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

原文: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

「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suí)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譯文:陳元方十一歲的時候,去拜會袁公。袁公問:

「你賢良的父親在太丘做官,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他到底是怎麼治理地方的?」元方說:「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讓人們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我父親更加敬重。

」袁公說:「我曾經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的父親?

」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時間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並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

19樓:匿名使用者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望採納

20樓:匿名使用者

周公是西周早期的聖人,孔子是東周中期的聖人,周公早孔子

五、六百年。但他們二個人的功績,沒有隨時間的差別有差別,像同一個時間,同時出現一樣。周公沒有借鑑孔子的思想,孔子也沒有向周公學習。

21樓:匿名使用者

周公、孔子出生在不同的時代,他們的處世為人、言語行動始終保持一致,周公沒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沒有效法周公。

這段文字出自《世說新語》,記敘東漢陳元方論行施德政,由於官吏本身賢明,萬里如一,非師法而成。然而此說否定社會風尚影響作用,亦為片面道理。

從孔子的禮治來看談談孔子為什麼要夢見周公

中國古代社會被稱為禮治社會,禮治是中國古代政治的重要特點。禮治是在西周時期確立起來的,歷史上有周公 制禮作樂 的說法,但到春秋時,西周建立起來的禮治已遭到極大破壞,出現了 禮崩樂壞 的現象。孔子以弘揚西周的禮治為己任,不但繼承了西周的禮治思想,還提出 仁 的思想,並且把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禮治...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翻譯,孔子學琴於師襄子中的於是什麼意思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 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 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 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 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

孔子的仁 關羽的義 周公的禮 諸葛的智 曾參的誠

這些都是古代人給我們留下來的優秀傳統,值得學習 你說得很對,你想表達什麼?是欣賞嗎?孔子有哪些文學思想 思想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 柏拉圖是西方世界建立的關鍵先驅。孔子是東方世界的最有代表的思想家。他們文學成就就是思想 孔子的文學 孔子文學思想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孔子修 詩 正 樂 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