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解讀道德經,第十八章道德仁義,你看過嗎

2022-03-16 14:51:22 字數 3585 閱讀 5516

1樓:卞尋綠

看過。人必須要有道德才能敬畏社會規則,維持社會正常執行,同時人要有仁義之心,才能成為一個優秀、受人尊敬的人。

2樓:閆小六說娛樂

我在兩三年之前就已經看過了,而且講解的非常到位,確實是有一定的深度。

3樓:醋溜新鮮事

我確實是看過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仁義道德,才能夠讓社會更好。

《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二十章得道之士,你看過嗎?

4樓:研究的風格我

《道德經》的第二十章,字數相對較多,老子先生用了幾個比喻來描述得道之士和普通人的區別,所以在學習時可以感受到作者發出了感慨,為什麼得道之士和大眾有著相反的特點呢?

第二十章原文: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大家在通讀道德經一遍之後會發現,每一個章節字數並不是很多,而這一章比較特殊,字數相對較多,如果從字面註解來看,似乎是老子先生的個人獨白,這麼大的篇幅點出了得道之士應該是什麼樣子。

第一點,得道之士應懷自然之心,勿沉迷於書本知識海洋而不能自拔,即絕學無憂,但人們不學習就會愚昧,這就是矛盾之處,書本上的知識都是有侷限的,這就是為什麼聖人老子只用五千多字朦朦朧朧的來描述大千世界的道,老子先生希望人們迴歸自然,最高階的智慧並不是寫在書本上的。所以第一句絕學無憂提示人們,不學習是不行的,但融會貫通之後就可以捨棄書本教條、聰明技巧迴歸本真,如同自然界的動物,沒有智慧,只按照自然規律生活而不憂慮。

第二點,得道之士是通曉天道規律的,老子先生舉例善與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樣的,我們都熟悉老子先生的一句話,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善惡亦是如此,有時發善心資助一乞丐,本應是善行,但若由此滋生人們懶惰之心或者人人爭相當乞丐,這一善行就成了做惡。這也是老子先生在本章發感慨的原因,真正的善行應向天地自然學習,即我們在前面章節學習到的上善如水。

第三點,在本章後半部分,老子先生描述到得道之士和大眾的區別,即得道之士看起來並不聰明、也不富有、身處地位不高的地方。這裡大家在學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不能從表面理解,就認為得道之士是愚蠢、窮酸、卑賤的,這就大錯特錯了。真正的得道之士心懷天下而有大智慧,秉持謙卑之心,雖學富五車卻處處謙讓,給人以錯覺。

功德至大,卻不邀功,不以自己的物質富足為人生終極目標,更希望大家一起富裕。

這就是聖人老子為我們描述的,包括老子先生在內的得道之士的形象。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十章真正的道德,你怎麼看呢?

5樓:卞尋綠

我覺得真正的道德就是,尊老愛幼,尊重德行高尚之人,以德報德,遵守社會規範,自覺維護社會秩序。

6樓:古橋寒雪

我覺得他在講這一章的時候,我有點感覺無法聽懂他真正想表達出的意思,可能是我的文化的底蘊還不夠。

7樓:教育達人小輕

我覺得他講解的是很不錯的,非常的有道理,確實是有那種味道在裡面,很深刻的感覺,我很喜歡這種講解形式。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十六章迴圈往復,你看過嗎?

8樓:研究的風格我

懂得守靜覆命這個客觀規律則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就能做到公正坦蕩,做到了公正坦蕩就具備了眾人歸附的王者之德,王者之道則合乎自然的法則,合乎自然的法則就合於大道,合於大道則能長久永存,終身都沒有危險。

感悟:1、老子在本章中主要講道的格局和境界;每個人的格局和境界不同,所呈現的道也不同;有怎樣的一顆心,就有怎樣的道,自然就有怎樣的仁愛、智慧、胸懷和能量。「致虛」與「守靜」,分別對應「明心」與「淨心」。

得道之人只有提升心靈品質,捐情去欲,無知無慾,五內清靜,虛到極點則靜到純一,無絲毫妄見、妄動。我們的心合乎於道,才能守得住內心深處那份清靜,不輕易被左右,才會體驗到道賦予我們身體的生命力。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有生長、發展、壯大、迴歸、再生長的過程,是道之所常行,是迴圈往復的客觀規律。

2、一個人想成就一番事業,要能認識到事物的客觀規律,知道遵循客觀規律,依道而行,虛心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不驕不躁,以一顆赤誠之心感受事事物物帶給我們的人生真諦,這種人是真正高明的人。

3、「常」就是自然法則,客觀規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恃智而無視客觀律,是致命的自負;治理國家、企業經營如果不認清客觀規律、不順應客觀規律,決策上就會陷入主觀武斷和妄作,就會付出高昂的代價和損失,甚至滅頂之災。

「反者道之動」。世間千變萬化中那個不變的就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

9樓:醋溜新鮮事

我確實是看過的,我們應該不斷的培養自己的性格才能夠取得成功。

10樓:閆小六說娛樂

第16章我是看過的,我記得在當時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能夠用通俗的語言來進行提示。

11樓:吃瓜預備役選手

我沒有看過,因為這些東西感覺非常高深莫測,我有點看不懂。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你怎麼看呢?

12樓:研究的風格我

聖人老子為了讓人們對「道」有更清晰的認識,可謂煞費苦心。因為道若隱若現,普通人難以琢磨,所以老子先生就在道德經中用一樣物質來比喻道,此物質可被看做道的化身,可以為道代言,這種物質就是我們司空見慣也離不開的水。

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一句上善若水,這是很多人書房、辦公室常掛的文字。可以這樣理解,世間最高的道德和最好的善就是和水一樣。水是有道德的,只是水和道都不說話,所以就由聖人老子總結說出來,水每天在做的事就很有道德和善。

第二句開始我們來看看水都在做什麼。一是利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利,如同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動物、植物都離不開水的滋養,水未求回報,至於大家要交的水費,也不是水要收的。二是甘願身處卑賤的位置而無怨言,即功德至大卻非常謙卑。

所以水幾乎具備和道一樣的道德品質,可以看做道的化身。

第三句描述了水的七種本事和品德,第一種水向下流,善處謙卑之地,亦能匯聚成海、亦能蒸騰而上天際,迴圈往復,滋養萬物;第二種心胸深沉博大,容納萬物;第三種具備仁愛之心,養育所有動物、植物;第四種誠實守信;第五種洗滌容納一切汙垢,正直而善於治理;第六種具備很強的實力和能力,比如環境越寒冷水越堅強。第七種水的行動符合天時,不早也不晚。

第四句描述了水不爭的特性,比如水往低處流,就是不爭,最終卻能匯聚成海。

13樓:小宇哥看娛樂

我認為對於這個詞語的解釋是存在一定的誤差的,這在網際網路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兩者之間的差距比較大。

14樓:古橋寒雪

我覺得他解讀的還是比較到位的,同時也能夠讓很多人明白這個道理,也算是通俗易懂吧。

15樓:旗弘義

描述了水不爭的特性,比如水往低處流,就是不爭,最終卻能匯聚成海。

道德經名句,道德經經典名句及解釋

1.道可道,非常道。2.上善若水。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德經經典名句及解釋 道德經 中經典哲理名句及翻譯。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我給你一個 吧,我就是在上面看的。不過我勸你最好買一本書,因為書更好翻閱 這種古文是要多看的,呵呵 最好還是買本相關的書籍,網上雖然有很多版本,但是大部分都不是很好,原文與解析都有很大的差異。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5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這種普通的道德經譯文,對研讀道德經作用並不大,去看名家註解吧!老...

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是什麼,《道德經》是什麼哲學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由於老子其人及其著作,歷來即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所以在開始介紹這個問題之前,先必須交待一下我們將採用那種觀點作為我們的立論依據。這裡,我們不準備詳細地去介紹各種不同的分歧意見了,因為任繼愈先生在1985年3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修訂版 老子新譯 一書的 緒論 中,已經對有關各種不同的分歧意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