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與社會穩定的關係,簡述民俗的社會功能。

2021-03-04 03:10:08 字數 4734 閱讀 2938

1樓:曉林清風

民俗copy

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民俗傳統的國家,在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各民族中,都有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各類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這些民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民俗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各個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

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它具有普遍性、傳承性和變異性。

尊重民俗,弘揚民俗文化對社會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廣大人民只有安居樂業社會才得以穩定,安居樂業必須要有豐富的物質基礎和以人民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作為精神物質。只有滿足了這兩方面的物質要求,才能國運昌盛,長治久安。

簡述民俗的社會功能。

2樓:水韻花

民俗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承擔著如下三種功能:歷史積存功能、社會和諧功能,審美娛樂功能。首先,從歷史縱深看,民俗始終與社會發展狀況及人的功利性訴求相聯絡。

其次從社會橫切面來看,民俗作為一種促進社會穩定的力量,往往以其特有的整合功能,在區域一族群內消除振盪於無形,並以一種公眾認可的穩定形勢及寬鬆得當的調適度,給人一種社會安定感和相互親近感。細察之,這種社會和諧功能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一)引導個人融向社會集體的導向作用。

(二)社會整合作用。(三)向心力作用。

舉例說明民俗的社會功能...謝謝...

3樓:山海軒

一.教化功能

社會生活先於個人而存在。個人不能選擇他所希望的社會形式;人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條件下創造歷史的。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r。

f。benedict)曾這樣描述風俗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個人生活歷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群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從他出生之時起,他生於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驗與行為。到他能說話時,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創造物,而當他長大**並能參加與這種文化的活動時,其文化的習慣就是他的習慣,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人是文化的產物,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個人社會化的過程中佔有決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進入了民俗的規範:誕生禮為他拉開人生第一道帷幕;他從周圍人群中習得自己的語言;在遊戲中他模仿著**生活;從稱謂與交際禮節中逐漸瞭解人際關係;他按特定的婚姻習俗成家立業;直到死去,特定的喪葬民俗送他離開這個世界。

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須臾不可離開。

二.規範功能

民俗的規範功能,指民俗對社會群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方式所具有的約束作用。

人類社會生活需要的滿足,往往與多種方式可供選擇。例如吃飯,可用刀叉、也可用筷子或手抓。民俗的作用,在於根據特定條件,將某種方式予以肯定和強化,使之成為一種群體或標準模式,從而使社會生活有規則地進行。

社會規範有多種形式,它們大略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第一層是法律,第二層是紀律,第三層是道德,第四層是民俗。其中,民俗是產生最早,約束面最廣的一種深層行為規範。

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種社會規範。法律緣於民俗。民俗是一種約束面最廣的行為規範。

在社會生活中,成文法所規定的行為準則只不過是必須強制執行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卻象一隻看不見的手,無形之中支配著人們的所有行為。從吃穿住行到婚喪嫁娶,從社會交際到精神信仰,人們都在不自覺地遵從著民俗的指令。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很難意識到民俗的規範力量,因此也就不會對其加以反抗。民俗對人的控制,是一種「軟控」。但卻是一種最有力的深層控制。

三。維繫功能

民俗的維繫功能,指民俗統一群體的行為與思想,使社會生活保持穩定,使群體內所有成員保持向心力與凝聚力。民俗能維繫社會穩定,任何一個都在不斷變化,每一種文化都必須根據外部環境與內部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地加以調整。在社會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不斷被後代複製,由此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

即使是在大規模的急劇社會變革中,與整個民俗體系相比,發生的變化總是區域性的、漸變的,這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斷裂,維繫社會生活的相對穩定。所以,民俗是人們認同自己所屬集團的標識。

四。調節功能

通過民俗活動中的娛樂、宣洩、補償等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調劑的功能。

民俗的娛樂功能顯而易見。人類創造了文化,目的是為了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復一日、永無止境地勞作,必須在適當的時間進行適當的娛樂活動,休息體力,調劑精神。

享受勞動成果,進行求偶、社交等活動。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沒有節日、遊戲、文藝、體育的民俗,它們是人類生活的調節劑。

民俗也有宣洩的功能。人類社會生活中,個體的生物本能在群體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無論是肉體行為壓抑,還是心理壓抑,對人類來說都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如果不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宣洩,一旦積鬱起來集中爆發,其後果不堪設想。

有的民俗就是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的,如古希臘羅馬的酒神節,人們在節日裡飲酒狂歡,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禁忌這時全被打破。

民俗還有補償功能。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得到滿足的種種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種補償。恩格斯在談到德國的民間故事書時曾說:

「民間故事使一個農民作完艱苦的日間勞動,在晚上拖著疲乏的身子回來的時候,得到快樂、振奮和慰籍,使他忘卻自己的勞累,把他的貧瘠的田地變為馥郁的花園。」

分析民俗與傳統的關係

4樓:丨誰是英雄丨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民俗傳統的國家,在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各民族中,都有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各類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這些民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各個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務。

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與傳統的關係

5樓:丨誰是英雄丨

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

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如歷史、文學(包括口頭文學)、曆法、醫藥、科學技術等,都是用一定的語言表現出來的。

宗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對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著不同的作用。在早期的階級社會中,宗教對文化的影響很大,波及人們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響逐漸減弱。

民族文化作為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在階級社會裡,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剝削階級的與被剝削階級的兩種文化,反映著兩個對立階級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觀。在社會主義社裡,民族文化是具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組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範——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民俗現象雖然千差萬別、種類繁多,但是它也並非無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於集體,在時間上,人們一代代傳承它,在空間上,它由一個地域向另一個地域擴布——壓歲錢的風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證。當然,民俗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不然為什麼過年時北方吃餃子南方卻吃年糕呢?

民俗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民俗的變異」。雖然民俗常常因為時過境遷而不斷改變,卻自有分明的型別或模式,您知道嗎?南方的吊角樓與北方四合院就是兩種不同型別民居建築。

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們置身其間卻不為其所累,甘願接受這種模式性規範的保護!

民俗涉及的內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領域仍在不斷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學界公認的範疇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幾大部分:

1 生產勞動民俗2 日常生活民俗3 社會組織民俗4 歲時節日民俗5 人生儀禮6 遊藝民俗7 民間觀念8 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與民俗文學的關係 80

6樓:端木吟天

對民間文學,相信每位中國人都有接觸和享受,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民間文學場域之中,擁有自己的民間文學知識,受過民間文學的影響。流傳廣泛的嫦娥奔月的神話、孟姜女的傳說、魯班的傳說、狼外婆的故事等等,更是家喻戶曉。然而,當我們在進行田野作業的時候,時常會聽到對方說:

「我沒有文化……」這說明相當部分民眾,也包括部分學者都認為文化就是以文字為媒介的,文化是需要經過「專門」學習的。「『文字的權力化』表現出了一種不爭的歷史事實,更有甚者,它還成為社會價值體現中類似於福柯所說的『區分/排斥』關係,比如,不懂文字的人被當作『文盲』,那些無文字的族群、農民、婦女等,在歷史上大都被視為『沒文化』人群。」其實,在廣大民間,在很少使用文字的地區,流行著無邊無垠、無須藉助文字的口頭文學、表演藝術、**、歌唱等「口傳文化」(oral culture)。

這類口傳文化與書面文化有著同等的地位。

民俗與建築有什麼關係,民俗與傳統的關係

古民居與民俗建築 民居和民俗建築都是吸引旅遊者的重要景觀資源。所謂民居,主要指京郊各地區的民間居住形式和居室結構的總稱。眾所周知,良好的居住條件是人類對美的共同追求。舒適 美觀 經濟 安全 衛生 方便,是人類營造居室的基本準則。京郊人民在長期的生產 生活實踐活動中,創造了許多適合本地區環境特點的居室...

與年有關的民俗故事,與年有關的民俗故事

傳說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 年 的怪獸,頭長尖角,凶猛異常,年 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 年 的傷害。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象往年都忙著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

民俗文化民俗活動楔的,民俗文化 民俗活動小報的資料

就是幾個月前的事兒。有一個小孩兒,他爸爸媽媽晚上都出去了,就他一個人在家。由於那個小孩兒也不信什麼鬼呀神呀的,所以也不害怕。這就是 心裡沒鬼怕什麼?到了晚上十一點多了,他爸爸媽媽還沒回來,他開始有點擔心。結果一給他爸爸媽媽打 筒裡傳出來的,卻是 您的的 是空號,請查詢後再撥 那個小孩兒很害怕,就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