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佛講了金剛經,實際上什麼都沒有講。佛在此經中已經明示:如果有人認為佛講了經,說了法,那就是在誹謗佛!
為什麼,因為不能解佛所說的義理。這個義理,就是沒有任何的義理,萬法皆空。有何可說?
何法可學?如果以為有東西可學,就是著相。所以,經的最後一段: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句話是說,怎麼樣為別人來演說金剛經呢?重點在演,要以演當說。
意思是以金剛經的要求來做,做到金剛經要求的無相。看到相、見到相,乃至感受到、想到的一切相,不取不捨,做到無所住而生心,不可以思議,起心動念去想,就是著相。「想」字本身,就是在「心」字的上面有了一個「相」。
一念寂靜,就是如如不動。
六祖惠能所說,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佛法說的不可思議,是告訴我們,佛法是不可以思,不可以議的,所以說不可思議。因為佛法根本就不是以世間人的所謂辯聰才智慧思考思慮出來的,而是當人放下一切相和念頭時,入於寂靜無我境地時的一種狀態。那時候,沒有分別,沒有痛苦,寂靜快樂,清靜之樂,無名的愉悅,因為沒有掛礙(心經所言),當處於這種狀態,別人在這個人的外表面相上就能感受到所謂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狀態,這個就是在為人演說,以這個「演」,用無言來「說」,古語所說,身教重於言教。
如達摩祖師初來漢地,被請來說法,到講臺上靜坐了一會,一言未發,起身就走了。而眾僧不解,為什麼一言未發就走了?因為已經演說完畢。
如果以話語去言說金剛經,就是在以相說,就會讓人去從相上去解,即成邪說。再如拈花微笑的典故,皆是此意。
2樓:
為人演說金剛經而能得前面說的大福報,是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條件。『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前面說的『受持』。換句話說,假如沒有確實受持而演說金剛經,所得的福德仍然有限。
為什麼有限?因為自己還有四相,還有我執,跟金剛經的福德不相類,經上的福德是四相破了,那個心量是虛空法界,所以有那麼大的福。我們沒做到,心量很小,縱然我們講金剛經,或者一部大藏經倒過來講,福報還是有限。
因此『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非常重要。也是全經經義精華的總結,意思很深很廣。
3樓:匿名使用者
一、演說之人要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達三輪體空故。
二、所演說經義「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契本經主旨故。
「佛說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為人演bai說的前提是「
受持」,好比專du家給普通人講課,無zhi論受眾是如何反應dao,內都不會有情緒上的波動。「受持」容二字不可以輕易放過了。如果情緒有變化,跟著受眾走,那就是「受持」的功夫沒有做夠。
反應好還是不好,過了那一刻都會消失不見的。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什麼意思?
5樓:城市秋天
(術語)楞伽經所說五法之一。法性之理體,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諸法皆如,故云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體也。智度論一曰:
「人等世界故有,第一義故無。如如法性實際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大乘義章三曰:
「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諸法體同,故名為如。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學佛的人,真正能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面境界相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他那個心就叫清淨心。
就一如中體備法界恆沙佛法,隨法辨如,如義非一,彼此皆如,故曰如如。如非虛妄,故復經中亦名真如。」玄應音義二十三曰:
「如如曆法非一,故曰如如。」無量壽經下曰:「從如來生,解法如如。
」同淨願疏曰:「空同故曰如,解知一切萬法皆如,名解如如。」佛性論二曰:「如者有二義:一如如智,二如如境。並不倒故名如如。」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修行成功的佛與阿羅漢們的心。他們面對一切世間的境緣,心裡不產生執著。不取於相是指他們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一種事物;如如不動是指他們心的平靜狀態,指他們面對一切事物,心理上完全以隨緣與平靜來應對。
出處:《金剛經》第三十二節:「云何為人演說 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何以故?」
擴充套件資料
這裡需要重點注意的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結果,是修行完全成功的聖者們所表現出來的心態.達到這種境界的方法是:觀察一切有為法的本質——無常生滅.
不要把結果當成方法來修,不要直接去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只要能夠觀察到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無常生滅的,那麼,你會自然地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法的次第.
佛法修行的全部就在這裡:觀察五蘊身心及一切事物的無常生滅相.如果一位修行人能夠如是修行,如是觀察,那麼,他就會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修行人如果能夠抓住這一個重點,那麼,他就算抓住了佛法修行的中心.
修行的著重點在於,要把佛的教理付諸實踐,只有如此,佛法才能真正地幫助我們.
6樓:李子齊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修行成功的佛與阿羅漢們的心。他們面對一切世間的境緣,心裡不產生執著。不取於相是指他們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一種事物;如如不動是指他們心的平靜狀態,指他們面對一切事物,心理上完全以隨緣與平靜來應對。
這種不執著一切事物的心態要靠正確的修行才能實現。正確的修行是什麼呢?以金剛經中的語句為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正確的修行方法。
一切有為法,泛指世間一切事物(包括我們的身與心)。
這裡需要重點注意的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結果,是修行完全成功的聖者們所表現出來的心態。達到這種境界的方法是:觀察一切有為法的本質——無常生滅。
不要把結果當成方法來修,不要直接去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只要能夠觀察到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無常生滅的,那麼,你會自然地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法的次第。
佛法修行的全部就在這裡:觀察五蘊身心及一切事物的無常生滅相。如果一位修行人能夠如是修行,如是觀察,那麼,他就會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bù qǔ yú xiàng rú rú bù dòng]
釋義:(術語)楞伽經所說五法之一。法性之理體,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諸法皆如,故云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體也。
智度論一曰:「人等世界故有,第一義故無。如如法性實際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
」大乘義章三曰:「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諸法體同,故名為如。就一如中體備法界恆沙佛法,隨法辨如,如義非一,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如非虛妄,故復經中亦名真如。」玄應音義二十三曰:「如如曆法非一,故曰如如。
」無量壽經下曰:「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同淨願疏曰:
「空同故曰如,解知一切萬法皆如,名解如如。」佛性論二曰:「如者有二義:
一如如智,二如如境。並不倒故名如如。」
出處:《金剛經》第三十二節:「云何為人演說 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何以故?」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示例: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回:「渺渺無為渾太乙,如如不動號初玄。」
參考資料
7樓:米呀咪呀
要懂得不要為外相所動搖,就是不要讓 外面的環境來動搖你的心。外面說「好啊」,你也去「好」 啊?外面說,這個地方不好,這個人不好,你馬上也說 不好?
過去在美國沒有測量喝酒的儀器,科學家就給醫 生製造出一個方法,要看一個人今天有沒有喝酒,就是 叫你往前面走十二步,然後再往後走十二步,再往左右 各走十二步,如果你全部走對了,那麼你就是沒有喝酒。 一般喝過酒的人,往前後走的時候就會走亂步伐。同樣, 一個人受到酒精影響,你就找不到自己了。
如何理解《金剛經》第三十二品中這句話?
什麼叫如如不動?
8樓:煙塵你妹為
【詞目】如如不動 【讀音】rú rú bù dòng 【釋義】如如:佛家語,常在的意思。事物常在,沒有什麼變化。
【出處】《金剛經》第三十二節:「云何為人演說 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何以故?」 【示例】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回:
「渺渺無為渾太乙,如如不動號初玄。」 【相關】如何理解與修習「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修行成功的佛與阿羅漢們的心。他們面對一切世間的境緣,心裡不產生執著。
不取於相是指他們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一種事物;如如不動是指他們心的平靜狀態,指他們面對一切事物,心理上完全以隨緣與平靜來應對。 這種不執著一切事物的心態要靠正確的修行才能實現。正確的修行是什麼呢?
以金剛經中的語句為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正確的修行方法。
一切有為法,泛指世間一切事物(包括我們的身與心)。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指所有世間事物的本質,這本質就是無常生滅。 應作如是觀。
佛要求修行者按照他指引的這個方向去觀察,即觀察一切有為法所具有的共同性質:無常生滅。 如果一位修行人,能夠依照佛的這個方法去觀察,他就會成就。
成就的含義是,他會成為一個面對一切事物,平靜對待它們,不貪著,也不排斥,處事中正,心理平和的人。即「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本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結果,是修行完全成功的聖者們所表現出來的心態。
達到這種境界的方法是:觀察一切有為法的本質——無常生滅。不要把結果當成方法來修,不要直接去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只要能夠觀察到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無常生滅的,那麼,你會自然地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法的次第。佛法修行的全部就在這裡:觀察五蘊身心及一切事物的無常生滅相。
如果一位修行人能夠如是修行,如是觀察,那麼,他就會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修行人如果能夠抓住這一個重點,那麼,他就算抓住了佛法修行的中心。修行的著重點在於,要把佛的教理付諸實踐,只有如此,佛法才能真正地幫助我們。
「如如不動的心」是什麼意思?
9樓:mr清風
如如不動的心
如如:佛家語,常在的意思。事物常在,沒有什麼變化。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結果,是修行完全成功的聖者們所表現出來的心態。
佛法修行的全部就在這裡:觀察五蘊身心及一切事物的無常生滅相。如果一位修行人能夠如是修行,如是觀察,那麼,他就會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修行人如果能夠抓住這一個重點,那麼,他就算抓住了佛法修行的中心。修行的著重點在於,要把佛的教理付諸實踐,只有如此,佛法才能真正地幫助我們。
木蘭詩最後一段的翻譯,《木蘭詩》對文章最後一段應如何理解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隻腳時常動彈,雌兔兩隻眼時常眯著 所以容易辨別 雄雌兩隻兔子一起並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隻是雄兔,哪隻是雌兔。木蘭詩 對文章最後一段應如何理解 雄兔腳撲朔,雌兔來眼迷離。雙兔傍地自走,安能bai辨我是雄雌。撲朔是跳du 躍貌,迷離是兔zhi眼眯縫貌,此二句互dao文。...
散文中最後一段的作用有哪些,散文的最後一段起什麼作用
散文借景抒情,最後再昇華到理的高度 1 總結全文 這是來內容上自 收束全文。2 點明 bai深化或者昇華主題 如果前文du沒有點出主題,結尾zhi一般dao就是點明主題,也叫卒章顯志 如果前文已經點明瞭,後邊又提,就是深化主題 如果主題往橫或者縱的方向有拓展,就是昇華主題。3 含蓄 意味深長,發人深...
《花木蘭》電影,最後一段臺詞,《花木蘭》的最後一段應如何理解?
陳 我們一起走吧,不管去 趙 你曾經說過,如果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這個國家的安寧,你一定會去做 陳 讓我放棄生命很容易,放棄最愛的人太難 趙 不要再有更多的小虎,不要再讓更多的親人最後只等到一塊帶血的軍牌陳 我明白 忘了我吧 趙 十二年來,我每天在戰場上,醒來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起你。因為你在,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