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莊子的思想帶有消極避世的情緒,比較自私化。主張無為,但如果人人都無為呢?那些弱勢群體又有誰去幫助呢?
2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哲學與莊子哲學在認識論、古代物理學和形而上學的道論等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社會觀、政治觀和理論體系上又有極大的不同。莊子認為生死齊一,無就是有,有就是無,實則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其意常超出生死有無之上。及其末流,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故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因而有與世同波、安時處順一說,老子認為天道無為,實則無為無不為並重。
《道德經》上下兩篇,一曰道,一曰德,德者得也,兩篇中一半篇幅是在討論"得"。"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二章》),用心乃在不去。莊子在社會觀方面,只是一種消極的處世哲學,所謂"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恢恢乎其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其精義為藝術論。
老子在社會觀方面是一種獨特的治世哲學,所謂"反者道之動","負陰而抱陽,知雄而守雌","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章、二十八章、四十三章。),其精義合於兵法。《莊子·知北遊》:
"光耀曰:'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以至此哉!'"對於絕對知識的追求如同飛蛾撲火,有一去不復返之勢,在抽象思辨的本體論方面長足進取,一貫到底。
而老子在本質上則是致用的。老子說:"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行文常以聖人稱,如侯王之說策。
致用治世和消極處世,這是老子和莊子的最大差別,也是老子所以能先於儒墨諸家而與秦及漢初的政治成功地結合在一起的原因。�
老子和莊子雖然有極為相同的道論、認識論和邏輯推理,雖然同為早期道家的哲學大師,但是在社會實踐方面,卻有著不同層次的引申,有著方向相反的哲學目的和社會觀。老、莊雖同為道家大師巨匠,但如從人道和政治實踐的角度予以劃分衡量,二人卻要屬於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想體系。老子與早期儒家以及其他先秦諸子趨向一致,而莊子則獨立於諸子百家之外。
老子與莊子的哲學目的和社會觀方向相反。竊以為,老子和莊子的思想雖然涉及面都很廣,但又各有偏重,這種差異既是時代打在他二人身上的烙印,也與各人的性格分不開。前面已經說過,老子哲學本質上是歷史哲學(政治哲學),莊子哲學稱之為生命哲學(個體哲學)更恰當。
莊子追求個人的自由、個體的超越,在這一方面,他已超越了老子,卻也似乎走了老子的極端。
莊子直接繼承了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他把道的理論引申到人生方面,多方面地思考了人所面臨的生存困境。莊子認為,人的生命異常短促,在短促的生命過程中,又會受到各種社會事物的束縛和傷害。特別是在莊子生活的時代,殘暴的統治者使人民大量地受刑和死亡: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莊子·在宥》)。他思考如何在苦難的現實中安頓這短促的人生,尋覓著一條通向精神解脫之路。為此,他提出了下列主張:
第一是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第二是奉行全性保真的貴生主義。
第三是採取安命與齊物的人生態度。
第四是追求超脫與自由的精神境界。
莊子一開始,就尖銳和明確的提出了老子提出而沒有深入討論的關於人的身心與世界的關係的矛盾性質,他說:「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所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
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恭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
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齊物論》)。這意思是說,人的認識,是因為有「我」的存在,人由於自己的身體與外界總是有一定的矛盾衝突,所以,自己的身心總是有許多的不自由啊,人究竟應該怎麼樣去解決這些問題呢?
3樓:匿名使用者
兄弟,你泰醫的吧。。。
4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泰醫的。。。明天考思修還交國文**,google就到這了。。。。。
5樓:十三月の凝視
我靠....3樓的你是力姐吧!!!!
如何看待莊子思想中的大用與小用
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超脫的人生觀,是一種優遊自在,徜徉自適的心境。人生在世,一方面渴望自由,另一方面卻選出無數法規條文束縛自已,內在的種種嗜慾團團牽制自己。在莊子揚棄後為大眾所追求的功名利祿權勢學位等世俗價值,他摒棄以往立德立功,立言的價值表。然而他的高超透脫,內心卻有沉痛性,真可謂寄沉痛於悠閒。莊子...
莊子的可以拿來寫作文的典故,有關莊子思想的作文
我佩服他在學校外面的一個牆角,有一位瘦小精幹的老爺爺,旁邊支著個白幌子,上面寫著 東北糖人 一群準備進學校的同學都圍了過去,我從外面左瞅瞅 右瞧瞧,卻怎麼也看不到,心想不如進去探個究竟。好不容易擠進人群,看見一張大桌子,上面有一塊和桌面一樣大的大理石,這塊石頭的左上角有一個綠色的長竹筒,筒杆上有整齊...
孔子思想的現代意義,孔子思想的現代意義
多了,詳情看 孔子的樂教思想與他所追求的至高藝術境界和道德境界是緊密相聯的。孔子所向往的理想人格乃是對生命侷限不斷突破 不斷提升,最終達致 圓善自由 境界的超越性人格。因此,在他的樂教理想中,人生修養與藝術修養不應該只停留於世俗的小我完善,而要升進到 上下與天地同流 孟子 盡心上 的超越性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