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告子》的翻譯,孟子 告子上 翻譯

2022-08-02 02:20:28 字數 4862 閱讀 5836

1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很繁茂,因為它處在大都市的郊外,常用刀斧砍伐它,還能保持繁茂嗎?那山上日夜生長,受雨露滋潤的樹木,不是沒有嫩芽新枝長出來,但牛羊接著又放牧到這裡,因此成了那樣光禿禿的了。

人們見它光禿禿的,就以為這山不曾長過成材的大樹,這難道是牛山的本性麼?就說在人的身上,難道會沒有仁義之心嗎?有些人之所以喪失了他的善心,也就像刀斧砍伐樹木一樣,天天砍伐,還能保住善心的繁茂嗎?

(儘管)他日夜有所滋生的善心,接觸了天明時的晨氣,而使他的好惡之心同一般人也有了少許的相近,(可是)他白天的所作所為,又將它攪亂、喪失了。反覆地攪亂,那麼他夜裡滋生的那點善心就不足以儲存下來;夜裡滋生的善心不足以儲存下來,那他離禽獸就不遠了。人們見他像禽獸,就以為他不曾有過善良的天性,這難道是人的實情嗎?

所以如果得到好好的養護,沒有東西不能生長;如果失去護養,沒有東西不會消亡。孔子說:「把握著就存在,放棄了就喪失;出去進來沒有定時,無人知道它的去向。

』大概就是說的心吧?」

2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曰:假之以便,唆之以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遇毒,為不當也!

3樓:蹉瑾呼湃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②。」

孟子說:「如果現在有個人無名指彎曲了不能伸直,(雖然)既不疼痛又不妨礙做事,但如果有人能使它伸直,那麼即使趕到秦國楚國去(醫治),也不會嫌路遠,為的是手指不如別人。手指不如別人,知道厭惡它;心不如別人,卻不知道厭惡,這叫不懂輕重。

」【註釋】①信:同「伸」。②不知類:朱熹《四書集註》雲:「言不知輕重之等也。」譯文從之。

《孟子·告子》的翻譯

孟子《告子上》翻譯 10

4樓:城桂道寒香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②。」

孟子說:「如果現在有個人無名指彎曲了不能伸直,(雖然)既不疼痛又不妨礙做事,但如果有人能使它伸直,那麼即使趕到秦國楚國去(醫治),也不會嫌路遠,為的是手指不如別人。手指不如別人,知道厭惡它;心不如別人,卻不知道厭惡,這叫不懂輕重。

」【註釋】①信:同「伸」。②不知類:朱熹《四書集註》雲:「言不知輕重之等也。」譯文從之。

孟子節選告子上心之四端翻譯成現代文

5樓:簡單途中

原文翻譯: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

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聖王由於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裡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

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

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

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

出自:《孟子》中《公孫丑章句上》裡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篇。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 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⑨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6樓:錦繡好前程

人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愛心、同情心、憐憫心,古代君王正因為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愛心、同情心、憐憫心,才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政策。以不忍傷害別人之心,行為於不忍傷害別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象在手掌上玩東西一樣了。

所以說到人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之心這個問題,比如突然見到一個小孩將要掉下井去,人們都有恐懼害怕警惕的心理,既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攀親結交,也不是要求取鄉黨朋友的稱譽,更不是厭惡擔心別人指責自己見死不救的壞名聲才產生怵惕惻隱之心的。

由此看來,沒有同情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恥憎惡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讓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是非辨別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

同情惻隱之心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關係的開端,羞恥憎惡之心是選擇最佳行為方式的開端,謙讓之心是遵守社會行為規範的開端,是非辨別之心是開啟智慧的開端。

一個人之所以有這四個開端,就好比身體有四肢一樣。具有這四個開端而自己說自己做不到的,是自暴自棄;認為君王不能做到的,是傷害君王的人。所有自身具備這四種開端的人,如果懂得就會將它們發揚光大,就象剛剛點燃的火會蔓延,就象剛剛噴出的泉水會流到遠處。

如果能充分發揚它,便足以使四海安定;如果不能充分發揚它,也就不足以侍奉父母了。

原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7樓:寶格格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1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2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註釋】1.怵:(chu觸)《莊子·應帝王》:

「勞形怵心者也.」《說文》:「怵,恐也.

」《廣雅》: 「怵,懼也.」張衡《西京賦》:

「怵悼慄而聳兢.」這裡用為恐懼害怕之意.怵惕:

恐懼警惕之意.

2.要:通「徼」.

《晏子春秋·內篇問下》:「不庶幾,不要幸.」孫星衍雲:

「要與徼通.」《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趙岐注:「要,求也.」《呂氏春秋·愛類》:

「要利之人,犯危何益?」高誘注:「要,徼也.

」這裡用為探求、求取之意.

【譯文】孟子說:「人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愛心、同情心、憐憫心,古代君王正因為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愛心、同情心、憐憫心,才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政策.以不忍傷害別人之心,行為於不忍傷害別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象在手掌上玩東西一樣了.

所以說到人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之心這個問題,比如突然見到一個小孩將要掉下井去,人們都有恐懼害怕警惕的心理,既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攀親結交,也不是要求取鄉黨朋友的稱譽,更不是厭惡擔心別人指責自己見死不救的壞名聲才產生怵惕惻隱之心的.

「由此看來,沒有同情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恥憎惡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讓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是非辨別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同情惻隱之心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關係的開端,羞恥憎惡之心是選擇最佳行為方式的開端,謙讓之心是遵守社會行為規範的開端,是非辨別之心是開啟智慧的開端.一個人之所以有這四個開端,就好比身體有四肢一樣.

具有這四個開端而自己說自己做不到的,是自暴自棄;認為君王不能做到的,是傷害君王的人.所有自身具備這四種開端的人,如果懂得就會將它們發揚光大,就象剛剛點燃的火會蔓延,就象剛剛噴出的泉水會流到遠處.如果能充分發揚它,便足以使四海安定;如果不能充分發揚它,也就不足以侍奉父母了.」

8樓:愛藍色的夢

孟子節選告子上心之四端

孟子節挑選告子上思想的四個方面

《孟子.告子下》全文翻譯

9樓:匿名使用者

魯國想讓樂正子管理國家政事。孟子說:「我聽了這訊息,高興得睡不著。

」公孫子問:「樂正子剛強嗎?」答道:

「不。」「有智慧謀略嗎?」答道:

「不。」「見多識廣嗎?」答道:

「不。」(公孫丑於是說:)「既然這樣,(先生)為什麼高興得睡不著呢?

」答道:「他這個人啊,愛聽好意見。」「愛聽好意見就夠了嗎?

」答道:「愛聽好意見,治理天下就綽綽有餘,何況治理一個魯國?如果愛聽好意見,那麼天下的人都願意不遠千里地趕來把好意見告訴給他;如果不愛聽好意見,那麼人們就會(模仿他的腔調)說:

『唔唔,我早就知道了。』那種腔調臉色早把別人拒絕在千里之外了。士人千里之外止步不來,那麼喜歡進讒言和阿諛獻媚的人就會湊到跟前來了。

同這幫人混在一起,想治理好國家,可能嗎?」

《孟子》《梁惠王上》的翻譯,《孟子》《梁惠王上》的一篇翻譯

孟子回答說 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 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在上位的人和在下位的人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 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

《孟子 萬章上的》翻譯,求《孟子 萬章上 五羖章》 現代語翻譯

譯文 萬章問 堯拿天下授與舜,有這回事嗎?孟子說 不,天子不能夠拿天下授與人。萬章問 那麼舜得到天下,是誰授與他的呢?孟子回答說 天授與的。萬章問 天授與他時,反覆叮嚀告誡他嗎?孟子說 不,天不說話,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罷了。萬章問 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是怎樣的呢?孟子回答說 天子能夠向天推薦人,但不...

《孟子兩章》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 s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