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簡介

2021-12-28 23:09:20 字數 5002 閱讀 4648

1樓:自家喵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時的得意之作。

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王羲之與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軾《寒食帖》並稱三大行書書法帖。

《蘭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書作品,在技法上,幾臻完美,成為後來行書法的典範,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王羲之(303—361)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

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

這幅書法用筆中鋒為主,筆畫多露鋒,表現細膩,牽絲流暢優美。字的結構,體勢縱長,左低右高。字的大小相應,長短相間,虛實相生。

佈局上縱有行,橫無列,每行又有搖曳動盪,變化多姿。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序》那「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2樓:娜美和路飛麻麻

據歷史記載,公元352年,即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句流及親朋共41人聚會於蘭亭,行修禊之禮、飲酒賦詩。後來王羲之彙集各人的詩文編成集子,並寫了一篇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傳說當時王羲之是乘著酒興方酣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疾書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復重者,皆變化不一,精美絕倫。

只可惜這樣一件書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裡,他愛不忍釋,臨死時竟命人用它來殉葬。從此後世人便看不到《蘭亭集序》的真跡了。在蘭亭裡,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內碑石上刻有「鵝池"兩個草書大字。

相傳這兩個字是王羲之手書,並傳說王羲之很喜歡鵝,在家裡養了一群鵝。現在蘭亭的鵝池裡也養了幾隻白淨的鵝。有趣的曲水流觴 蘭亭裡還有曲水流觴亭、右軍祠、墨池等建築。

流觴亭面闊三間,四面有圍廊。亭前有一彎彎曲曲的水溝,水在曲溝裡緩緩地流過,這就是有名的曲水。當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邊,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隻盛酒的杯子,酒杯由荷葉託著順水流漂行,到誰處停下,誰就得賦詩一首,作不出者罰酒一杯。

當今很多遊人來到這裡,興致勃勃地用塑料杯子,盛上飲料,放在曲水裡「流觴」,體味當年曲水邀歡的情趣。右軍祠是紀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當時任右將軍、會稽內史,因此人們常稱他為王右軍。

祠內有許多碑刻,正中懸掛王羲之畫像,兩邊的楹聯是「畢生寄跡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祠內有一水池,稱為「墨池」,據說當年王羲之用這池子的水蘸筆習書,把整池水都染黑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歲時的得意之作。

後人評道「右軍字型,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天下第一行書」。

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託。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

《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4樓:

這幅書法用筆中鋒為主,筆畫多露鋒,表現細膩,牽絲流暢優美。字的結構,體勢縱長,左低右高。字的大小相應,長短相間,虛實相生。

佈局上縱有行,橫無列,每行又有搖曳動盪,變化多姿。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序》那「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王羲之書法《蘭亭序》介紹

5樓:迷迭香

釋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簡介:蘭亭序 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

後人評道「右軍字型,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

唐時為太宗所得,推為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於世。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託。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6樓:匿名使用者

有關《蘭亭序》的綜合性評介

《蘭亭序》是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33歲時的得意之筆,記述了他與當朝謝安、孫統、孫綽等41位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雅集蘭亭、修稧事也的壯觀景象,抒發了他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崇山峻嶺之下,茂林修竹之邊,乘帶酒意,揮毫潑墨,為眾人詩賦草成序文,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後人在研究其書法藝術時讚譽頗多:

「點畫秀美,行氣流暢」,「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遊雲,嬌若驚蛇」,「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貴越群品,古今莫二」。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

王羲之因此也被後世尊為「書聖」。

《蘭亭序》草稿共28行、324字,被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為王氏後代收藏,傳至王羲之第七代時被唐太宗李世民「騙」入內廷,唐太宗得《蘭亭序》後,曾詔名手趙模、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鉤摹數個亂真副本,分賜親貴近臣,之後民間也廣為臨摹。現存版本應為唐太宗時馮承素的《神龍本蘭亭》,《蘭亭序》真跡已為唐太宗殉葬。 (邱民亭首創410字蘭亭序評介,希望您能滿意。)

7樓:手機使用者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為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型,古法一變。

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天下第一行書」。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託。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關於《蘭亭序》的逸事趣聞:

關於《蘭亭序》,世間流傳著形形色色的逸事趣聞。據說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

8樓:匿名使用者

蘭亭序 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型,古法一變。

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唐時為太宗所得,推為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

可惜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於世。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託。

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

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王羲之蘭亭序的內容簡介,王羲之的《蘭亭序》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

蘭亭序是王羲之和一些他的朋友創造的詩集,每個師幾個特別有特色 王羲之的 蘭亭序 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 思想 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 死生亦大矣 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

怎樣臨摹王羲之《蘭亭序》,王羲之《蘭亭序》原本在哪裡?

朝代更替,雲門寺幾經廢興。到了1980年,當地的村民在寺院原址的附近河流中偶然打撈起了兩座石像,經考古人員鑑定,是雲門寺山門的哼 哈兩位天王,遂安置在路亭,還維修了殘存的寺廟,這就是現在雲門寺的前身。記者瞭解到,對雲門寺的保護開發,紹興縣也一直在考慮。早在前兩年,已經對寺廟做了一定的修繕,想借力開發...

蘭亭序是什麼, 蘭亭序 號稱什麼

王羲之的作品 中國書法第一帖 蘭亭序,又名 蘭亭宴集序 蘭亭集序 臨河序 禊序 禊貼 為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東晉穆帝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 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 今浙江紹興 蘭亭 修禊 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