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數學學習中的動手操作能力

2022-09-19 03:30:28 字數 5260 閱讀 9983

1樓:馬鳴風蕭蕭

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重學生的數學思維訓練,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說:

「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而在認知過程中很難從教師的講授和得出的結論中獲取其中蘊含的數學思維方法和數學思維品質。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到實際中驗證,到生活中運用。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呢?本文將參照大綱要求,結合教材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輔以例項談談自己的看法。

2樓:花朵是看倒

1.製作:可以製作一些立體的幾何體。

2.畫圖:畫出幾何體的三檢視;根據旋轉,對稱,畫出一另一半圖形j畫一些函式的影象和一些圓錐曲線等。

3.多進行計算練習。

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樓:

何為動手操作?學生通過動手、動眼、動腦、動口等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學習的操作活動。也是**數學知識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尤其小學階段,動手操作能簡化學生對深奧知識的理解與探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越低年級的學生越適合於動手操作活動來輔助學習理解知識,但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雖然學生的抽象能力也在不斷地發展,但對於有些難懂易錯的知識學生也可根據知識的需要進行動手操作,以便於理解與掌握。因此,在低年級數學教學的操作活動中,教師必須進行恰當的引導與調控。

一、激發興趣是培養動手操作能力的前提。

低年級學生好動,有意注意的時間持續很短。對於他們來說,動手既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心理需求。一般而言,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致使一些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

而動手操作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教學中,利用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動作,從感受中獲得正確的認識。

例如,在教學「16-9=?」時,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猴媽媽上街買了16個桃子,在路上碰見了猴哥哥,他拿走了9個,剩下的給猴弟弟,猴弟弟還有多少個?

」讓學生列出算式16-9,然後問「怎樣計算16-9=?能拿出小棒擺一擺嗎?」此時學生紛紛拿出小棒擺了起來。

通過讓學生獨立地操作學具,再組織學生交流,在互動與交流中啟發,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交流彙報的積極性也很高,有的說:「我從16根裡先拿走6根,剩10根再拿走3根,最後剩下7根,所以16-9=7。

」有的說:「我先擺1捆(即10根)和6根棒,先拿走1捆,給猴哥哥了9個就只拿9根的,多拿了1根,再放回1根加原來的6根就是7根。」另一個學生說「 16小棒分成1捆和6根,要從6根裡拿9根不夠拿,還要從1捆裡拿再拿3根出來,就是10-3=7。

」最後由教師將評議認為比較好的演算法示範一遍,講出算理,推匯出兩位數減一位數的具體演算法。在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驗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情感積極、交流熱烈、合作愉快。學生不僅掌握了退位減的演算法,而且能體驗成功,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能體現「演算法多樣化」,「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等新課程理念。

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趣味性,就會產生一種愉快的情緒體驗,激起朝暉進一步學習數學知識的強烈動機和濃厚興趣。

二、 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形成學生動手操作的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氛圍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敢於設疑,敢於動手操作論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內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學「十幾減幾的退位減法」時,15減9怎麼算?

教學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開的),試著從裡面拿走9根,想想該怎麼拿?學生自己會發現從散開的5根中減9根不夠減,通過動手操作找到幾種不同的擺法:

⑴將1捆小棒全部開啟為10根,與散開的5根結合起來是15根,從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這1根和5根合起來就是6根。

⑵從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後再去掉4根,最後就剩下6根。

⑶先把9根看成10根,從10根裡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後再加1根就是6根……

隨後,在教師引導下,再讓學生分別將自己拿的過程和結論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來,然後請全班評議哪種方法比較好。教學時,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交流了多種觀點,收到了多向的反饋資訊。最後由教師將評議認為比較好的拿法示範一遍,講出算理,推匯出十幾減幾最合適的演算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見多動手操作,能發散學生的思維,達到創新的目的。

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親身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也能開發學生智力,讓他們積極地動手、動腦。大膽地去思索、**、創新,使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是認識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讓學生先觀察幾幅圖,想想這些圖形是什麼,是怎麼組成的?用在什麼地方?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製作一幅圖畫,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達想法。

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但提高了對知識的掌握,而且也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而學生也爭先恐後的想上臺介紹自己的作品。他們的熱情讓我感動,也讓我深深地發現學生的想象空間是無限的,他們的創造力是我們所無法預見的。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充分地讓學生動手操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同時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能得到有效的發展。

4樓:不雨亦瀟瀟

一、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

小學生以具體思維為主,因而在認識過程中很難從教師的講授和得出的結論中獲取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思維品質,所以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在生活中運用。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善於動手的習慣。很多數學知識,特別是低年級都是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操作後理解和掌握的,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主動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時,讓學生自己利用學具在小組內探索長、正方形有什麼特點?

學生經過動手操作,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軟尺量的方法;3、用鉛筆比的方法;4、用毛線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

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群體探索,使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遇到問題互相討論,使課堂便得輕鬆活潑、豐富多樣。只有在這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學生的心智才能得到開發。

只有讓學生有時間,有條件去接觸,參加實踐,才能鍛鍊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發現規律,總結經驗。

在引導學生進行操作時,還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分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學習,這樣會限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該建立激勵機制,提出解決間題的不同途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創造性的操作。

二、通過合作學習,發揮群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中加強合作學習方式的指導與訓練,對於從小培養學生會**、會合作、會創新是十分必要的,況且作為數學知識方法,思想是人們認識其他科學的思維基礎,成為人類思維的力量,數學學習需要從小學會合作。例如在五年級數學(北師大版)的《組合圖形》一課中,我在課前要求學生準備好學具,即: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長四邊形等各種圖形,在進行新課時讓小組合作擺拼圖形,看看哪組擺拼的圖形最多,頃刻之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只見同學們紛紛動起手來,不一會兒每個小組都擺出了兩、三個不同的組合圖形。

其實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生動活潑地品味成功的喜悅,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新知的形成過程,並把自己的**過程和其他同學交流,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能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又能讓好學生交流不同的學習方法,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群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操作要有明確的要求

小學生注意力往往明顯地帶著無意性和情緒性,操作時由著自己的興致來擺弄學具。因此,操作前教師應該用清楚的語言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按教學目的精心地組織兒童進行操作,使他們的操作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從而提高動手操作活動的有效性。例如在三年級數學(人教版)的《幾分之一》教學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動手找出自己手中圖形的四分之

一、三分之一,在學生動手之前我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再與同桌交流你是怎樣找出幾分之一的,接著再展示給全班,由於提出的目的很明確,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並未出現問題,而且整堂課也進行得很順利。由此可見,在活動前提出明確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四、操作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

學生的思考,動手操作都需要時間,但有的老師提出問題後,便急於讓學生回答,學生由於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動手操作,無法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使學生不能從操作中總結知識。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去動手動腦,主動探索,教師則起組織,引導和點撥,鼓勵的作用。

五、操作要把握好教學契機

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強加給學生的操作活動是徒勞的,學生自發的操作活動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動必須建立在適宜的操作時機基礎之上。從學習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看,組織學生操作活動也要把握好最佳時機。操作活動可以在學習新知識前進行,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

也可以在學習新知識中進行,目的是驗證理論,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當然,操作活動也可以在學習新知識後進行,目的是鞏固加深,甚至是創造性地運用數學知識。

六、操作要把思維活動過程與語言表達有機結合起來

手和腦之間有著密切聯絡。手使得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在動手操作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性表達,使動手、動腦、動口構成相輔相成的互動作用過程,使操作、思維、表達融為一體,有效地推動智力活動的內化過程。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活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幾何圖形》時,學生用紙折角,用尖尖的地方刺手心,用硬紙條做活動的角,用鐵絲、小木條圍成長方形框架,讓學生用他們的小手去觸控、感知,加深理解,建立豐富的表象,提高空間的想象力。比如用兩個圓圈和3根等長的鐵絲製成框架式的形體,後經過觀察與討論,學生思路開啟,想象豐富。

他們把這個框架式的形體既可看作有底無蓋的油桶,又可看作有底無蓋的水桶,還可以看作無底無蓋的煙囪,還可以看作是一個與圓柱體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學生的想象空間得到充分的拓展,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儘可能地安排一些學具的操作,儘可能地多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親身體驗,理解新知識,從而提高數學能力。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怎樣培養低年級學生數學良好學習習慣

孩子講一些數學故事,再做一些口算題 怎樣培養低年級學生數學良好學習習慣 如何培養四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學生受益終身,而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能夠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種內部動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重要內容。下面談...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一探索規律引發興趣

話局餘額費是不是也會減少?當然,我們不必坐等危機或杯具的到來,備濟。玩大概要多少費用?為什麼?我很詫異。雖然我腰腹還沒練平坦,但也能夠心比天高嘛!如何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措施和方法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課堂學習興趣 一 創設情境,喚起興趣。陶行知先生曾說過 發揮學習潛能的最佳條件是民主。在教學中,...

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全面分析下這個學生的性格,智商,興趣愛好等方面,然後根據這些來操作,比如說他比較聰明的,但不愛學習,這種人比較有牴觸情緒,你可以試圖先支援並鼓勵他的興趣發展,然後從中分配時間來學習,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如果是頭腦反應沒那麼快的學生,你要試著進入他的思維狀態,然後根據他的理解和反應一步步引導學習,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