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眾神_曖昧
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開衣服剛想躺下睡覺,突然看到皎潔的月光很淡很淡的照在窗戶上對映進來。突然一下子間似乎想到什麼,急穿上鞋子,穿好衣服,往承天寺去。路上心裡想著,最近的日子中太過無聊,沒有可以交談的朋友,今天一下子就想到了以前跟我同樣遭遇的張懷民。
走到寺門口有兩個和尚走了出來「施主,請問你想找誰?」我停頓一下,深情淡定的回了:「我來找張懷民!
」和尚恭敬的回答:「施主請進」 我走進寺中,看到懷民的房間也未熄燈,徑直朝前走去。輕輕敲門,只看到房間的身影朝門口走來,開啟門後,也是呆了一下,微笑示意之後,張懷民收拾衣服,和我一起在院子裡漫步。
我們一起在院裡走著抬頭看到天空中灰暗一片,有一點星星掛在遠方,最耀眼的哪個月亮也安安穩穩的掛在天上。我不禁感嘆:「哎,懷民兄,今晚的月亮多麼皎潔,又不禁讓我想到了從前。
」我臉上浮現了淡淡的傷感,悲痛。懷民定定看向月亮,支聲到:「誰說不是呢?
如此景色怎能不令人傷心!想到家中還有年過80的老母就很擔憂,不知她現在過的好不好。我聽完之後,也不斷搖頭,似乎這麼無可奈何,說道:
「家中有妻兒老小,叫我如何放心,也更是思念著家鄉的土地,如今被貶至此,我只能與你發洩心中思鄉思親之情。」懷民點頭。我們坐在庭中,找來酒杯,一同在月光下喝酒。
水裡的植物縱橫交錯,漂浮不定,,那些竹子,松柏也倒影在水光中。我們都不禁感嘆著:「哪個地方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這樣的竹子,松柏。
只是少了現在像我們這樣的閒人而已。」 談到這而,我們更是對現在的宋朝皇帝,百姓談論一番,懷民嘆息:「我們閒來無事,卻得不到朝廷重用,被貶官至此,渴望報效朝廷卻是有心無力!
可悲!可悲!」我們心中都黯然傷神。
我們坐起身來,突然想往湖邊散步,走在路上,看到了這片江山現在的處境,不禁感慨,不能為國出力,實乃大不幸。
2樓:匿名使用者
此刻月色正好,但卻只有咱兩閒人共賞,未免大煞風景。現朝廷**無數,清官卻屈指可數,這樣的官不做也罷,倒不如咱們每晚這樣賞月來得清閒。可憐天下百姓,這種暗無天日的非人生活,何時才有止境?
又待何時方見曙光?煩心事不提,甚是掃興,來,你我共同賞月對酒,作一對「隱逸人」吧!
3樓:如寄白夜
張懷民:想這世人都蠅營狗苟,拍馬鑽營,哪會有我們這般閒情逸致?
蘇軾:唉!雖是閒置此地,無以報國,好在有你在此與我共賞月色,自得其樂,也可聊**吧!
張懷民:老兄,天地之大,又何必自尋煩惱?還是共賞美景吧!
兩人同笑:哈哈哈...哈哈哈.
4樓:海音韻
根據自己的想法,找個那時候的事寫上就行了
蘇軾與張懷民夜遊的對話急,記承天寺夜遊中蘇軾和張懷民的對話拜託了各位 謝謝
寫作思路 通過對兩位詩人所處環境的揣測,寫出可能說出的對話。蘇 懷民兄。張 何事東坡兄?蘇 今我共賞美景,是否緩解了心中的壓抑?張 是呀,看這清幽的月光,照在牆上如水一樣,看到如此美景,怎能不心曠神怡?蘇 懷民兄對被貶之事有何看法?張 東坡兄,這世界競爭很激烈,我覺得當官並沒有什麼可高興的,被貶也沒...
記承天寺夜遊背景《記承天寺夜遊》的寫作背景
嘉佑二年 1057 與弟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 1069 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 今山東諸城 移知徐州。元豐二年 1079 罹 烏臺詩案 責授黃州 今湖北黃岡 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文。哲宗立,...
《記承天寺夜遊》的寫作背景《記承天寺夜遊》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談談你對蘇軾的認識
寫作背景 元豐六年,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與張懷民夜遊承天寺排遣憂鬱心情,寫下此文。宋代文學家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